首页 理论教育 炎帝文化的创新精神: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讨会论文集

炎帝文化的创新精神: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讨会论文集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分析炎帝的创新精神。从炎帝的创新传说来看,中华民族是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因为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不可分的整体,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今天的创新,必须像我们的祖先炎帝一样,既重视科技文化的创新,同时也重视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创新。

炎帝文化的创新精神: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讨会论文集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先辈的创新精神,继承和发扬创新传统是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从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分析炎帝的创新精神。

1.炎帝与科技文化的创新

从古籍记载来看,炎帝可说是中国农业革命的创始人,他不断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明了种植农作物和农具,发明陶器和医学等,也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人们防病、治病的能力。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发明种植农作物。第二,发明种植工具。第三,发明陶器。第四,发明医药。

2.炎帝与制度文化创新

炎帝部落集团自发明种植谷物之后,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满足了基本的生物性需求后,人们便有条件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了。传说炎帝部落集团内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立了与渔猎时代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

第一,创立了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制度。男女分工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据考古学资料,在公元前5000年,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男女分工。[1]男耕女织是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的主要性别分工模式。从神话传说来看,这种分工最早始于炎帝时代。关于这些,我们可以从神话传说和考古资料中得到证明。《吕氏春秋·爱类》:“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

第二,创立原始市场和交换制度。《易传·系辞》记载了炎帝开辟市场“以兴商贾”的情况:“日中为市,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炎帝顺应时代的要求,开辟了市场,并规定在太阳当顶的时候为交换时间,人们聚居的中心为交换地点,这就是市场。大大小小的市场的建立,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深受人民欢迎。在历经6000余年之后,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比一日走向繁荣的今天,更足见我们的始祖炎帝辟市兴乡,“聚天下之货”,发展市场经济,开创市场文化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和深远的历史意义。(www.xing528.com)

第三,创立择地而居的定居生活方式。传说炎帝部落集团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过定居生活。传说炎帝相土地,察水泉,建聚落,是中国择地而居的创立者。古籍记述炎帝深知避风向阳、择泉近水而居的重要性,选择既利于身体健康、生活方便又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地方建立原始聚落。原始聚落的选定和营造,避免了渔猎、采集时代餐风宿露,东奔西走之苦,生活比较安定起来。此外,定居点选择确定之后,人们便可以建造一些能够使用比较长久的房屋、水井及其他生产和生活设施,把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3.炎帝与精神文化的创新

文化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人的需求是一个由低而高逐级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人类满足了自身的生物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之后,便要创造条件满足心理性需求。炎帝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方面。

第一,信仰和仪式的创新。炎帝之前,原始信仰和仪式早已产生,但尚未形成为全部落集团共同的制度化的祭祀和仪式。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炎帝部落逐步发展、壮大,融合了众多氏族,成为中原大地最强大的部落集团,为了稳定和凝聚各氏族部落,除了创立了一套政治和社会制度外,还创立了一套较为规范的祭祀制度,祭天、祭祖、祭神有了一定的形式和礼仪规定。其中,蜡(腊)祭、傩舞、明堂祭、祈雨仪式等是炎帝创立的重要的祭祀仪式。

第二,乐器的发明和音乐创作。史载炎帝“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炎帝作琴的目的,一是禁淫僻,去邪乐,强调的是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二是通神明之德。它要求音乐要起到沟通神明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和”。这可以说是音乐最高的功能,总体的功能。中国的美学传统,一是美善相乐,礼乐相亲。二是天人以和,天人合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炎帝的乐教是中国美学最早的源头。

从炎帝的创新传说来看,中华民族是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科技创新需要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创新的配合,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因为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不可分的整体,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今天的创新,必须像我们的祖先炎帝一样,既重视科技文化的创新,同时也重视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创新。三方面的创新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