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袁盎建议刘恒杀丞相而刘恒拒绝,周勃的明理与正义

袁盎建议刘恒杀丞相而刘恒拒绝,周勃的明理与正义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知道,袁盎建议刘恒杀死丞相而刘恒没杀。袁盎就受不了周勃这种行径,便打算搞一搞周勃。如果周勃是个自私自利的奸臣,那么他一定会动用自己的资源,打击袁盎,甚至不惜整死袁盎。但周勃不是奸臣,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知道袁盎是对的,所以他虽然生气,却没有公报私仇。于是他找到袁盎,对其在道德上进行了一番抨击。

袁盎建议刘恒杀丞相而刘恒拒绝,周勃的明理与正义

我们知道,袁盎建议刘恒杀死丞相而刘恒没杀。那么,文帝六年(前174年)的丞相是谁呢?

那时的丞相,早已不是我们所知道的周勃,而是一个叫张苍的人。

文帝时代的第一任丞相周勃,差点被刘恒给弄死了。

文帝元年(前179年)的时候,陈平将右丞相的位置“让”给了周勃,结果周勃成了右丞相,陈平是左丞相。

周勃当了右丞相之后,位极人臣,加上他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就不由得飘了起来,认为自己了不起。

周勃的自以为是尤其体现在上朝的时候。我们看过电视剧都知道,皇帝退朝时文武百官都要跪下去山呼万岁,等皇帝走了之后才按次离开。

但这个礼仪在周勃身上就不管用。刘恒宣布退朝后,周勃好像很忙似的,不等刘恒先走,就在众目睽睽下一个人匆匆离开了。

周勃忙吗?再忙也不会抢这点时间。其实,如果一个人在跟你一起的时候表现出一副很忙碌的样子,争分夺秒地做其他事,大多数情况都不是他真的忙到必须来珍惜这点时间,而是你对他来说不重要,至少没有他手头的事情重要。周勃他有多忙?刘邦、刘盈、吕雉的时候他都不忙,唯独刘恒一上台他就忙得不可开交。

很多时候,有的人不是真的忙,而是觉得他应该忙,换句话说就是觉得自己应该摆谱,应该享受特权。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请人吃饭的时候,地位越高的人就来得越迟,显得忙碌极了。

周勃每次都享受这种别人没有的特权,觉得爽极了。人爽了,就会得意,比如周勃,每次他旁若无人地离开朝堂的时候,就“意得甚”。

那么,周勃差点被刘恒弄死,是否就因为这件事情呢?

才不是呢。刘恒不但没有整周勃,看到周勃要提前离开了,还经常目送,史书说“上礼之恭”。

虽然如此,可遇到这么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大臣,刘恒会爽吗?

不知道,应该不爽,但是他初来乍到,朝廷的大权都还掌握在这些老臣的手里,且周勃的确是他的恩人,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他也就没去计较。

不过,刘恒不计较不代表别人也不计较。别人都等皇帝先走,你周勃提前走是什么意思?你是想显示自己比我们都高贵吗?想显示自己很了不起吗?

一个人,一旦表现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就一定会招致人的讨厌和攻击。这不一定是因为嫉妒,很可能是别人从他的行为中看到了他对自己的轻蔑和不尊重。

袁盎就受不了周勃这种行径,便打算搞一搞周勃。(www.xing528.com)

于是,周勃就倒霉了。

袁盎找到刘恒,问道:“请问陛下,您认为丞相是个怎样的人?”

刘恒说:“他是个社稷之臣。”

袁盎听了直摇头,说道:“他不过是个功臣,立了些功劳,说他是社稷之臣就太抬举他了!所谓社稷之臣,是指那种主在臣在,主亡臣亡的臣子。然而,丞相并非如此。当初,诸吕用事,几危刘氏江山,周勃是太尉,掌握国家军权,可他却没有在刘氏危机的时候挺身而出反抗诸吕,就不是‘主亡臣亡’。吕后驾崩后,他只不过顺应时势,站出来和大臣们一起诛灭了吕氏罢了。这不是他力挽狂澜,而是大势所趋,他不过碰巧成功了而已,所以他顶多算个功臣,并非什么社稷之臣。可是,他在陛下面前貌似有些不恭敬,如果陛下继续谦让,让他这么无礼下去,恐怕不太好吧!”

刘恒听了袁盎的话,觉得他说得甚好,也不像以前那样崇拜周勃了,就不再对周勃客气。刘恒给周勃甩了几回冷脸色,周勃也不是傻瓜,知道自己是得意得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便赶紧又像以前一样恭谨起来。

可是,前几天不还好好的吗?怎么说变脸就变脸,忽然就严肃起来了呢?

周勃不笨,他知道,在刘恒没有抽风的情况下,肯定是有人捣了鬼。

周勃是右丞相,势力大得吓人,他很快就查到了这个“罪魁祸首”。

这个时候,奸臣和良臣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如果周勃是个自私自利的奸臣,那么他一定会动用自己的资源,打击袁盎,甚至不惜整死袁盎。但周勃不是奸臣,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知道袁盎是对的,所以他虽然生气,却没有公报私仇。

但周勃也不是个多么刚直不阿的人,想到弹劾自己的就是个小小郎中,地位跟自己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找到袁盎,对其在道德上进行了一番抨击。

周勃说:“你这个家伙,我跟你哥哥袁哙是非常好的朋友,没想到你小子居然在皇帝面前诋毁我,真是没法说你了。”

这句话看上去没什么,但我们该明白,周勃的身份是四朝元老,天下功臣,政府首脑,这种老资格的成功人士一般在道德上都是无可挑剔的,他对袁盎进行道德批判,说袁盎不好,袁盎就立即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拷问自己:“我这么做真的对吗?”

其实,很多有点胆色的年轻人,都是被他们心中的权威为了一己私欲而吓得以后再也不敢挑战权威了。年轻人因为欣赏权威,以至于信赖权威,对权威的个人品德毫不怀疑,甚至从内心深处认为这个权威是完美的。既然他是完美的,自然就不会存在私心,他对自己进行批评,肯定是自己做错了而不是权威批评错了。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很多人便开始怀疑自己,于是他先前的勇气就被他自己解读成浅薄浮躁不成熟,于是,很多年轻人就再也没有勇气了。

看来,也只有那些不迷信权威,坚信自己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他人眼中的权威,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即便不多,袁盎算一个,因为他听了周勃的批评,鸟都没鸟,始终没有道歉。

我想,直到有一天,当周勃身陷囹圄的时候,他才会发现,袁盎是个多么好的人,也才会意识到他当初的做法是多么的浅薄和幼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