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阜阳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

阜阳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阜阳剪纸基本上是以喜庆吉祥、五谷丰登这种体现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形式出现的,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阜阳剪纸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歌颂巾帼英雄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所说的“花黄”就是一种作为个人装饰用的剪纸。

阜阳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

剪纸是遍布于我国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在民众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中国,剪纸受到民众的普遍喜爱,在各民族的生活中都能够看到剪纸的身影,剪纸也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经常出现。而且,中国剪纸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阜阳剪纸基本上是以喜庆吉祥、五谷丰登这种体现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形式出现的,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阜阳的很多农村,许多女性都会剪纸,而且将其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阜阳剪纸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歌颂巾帼英雄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所说的“花黄”就是一种作为个人装饰用的剪纸。木兰是古谯郡(现今的亳州)人,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南北朝时期阜阳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民间剪纸艺术。《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着,唐代时期,亳州产出过著名的亳绢,唐代时期是以绢为纸的,曾流行过剪绢花的风俗,和现在的剪纸差不多。到了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专门剪纸的民间艺人,在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剪纸作品“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出现的阜阳剪纸,是作为鞋底或者是袜裤上的花样子,也可以作为绣花的一些底稿样子。[69]阜阳剪纸的手艺人基本上是来自民间,而且大部分的使用者也在民间,并没有被上层社会所接受。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剪纸技艺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开始专门收集阜阳剪纸,也让剪纸艺人受到关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