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之《璇玑图》、高末与踢毽子

《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之《璇玑图》、高末与踢毽子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人们能够见到最早的回文诗,是十六国时前秦苏蕙所作的《璇玑图》诗。苏蕙得知,悲愤哀怜,怨凄孤寂,吟诵成诗,在一块五色织锦上,用回文体写了《璇玑图》诗。苏蕙派人把织好的《璇玑图》诗送到襄阳,窦滔读后十分惭愧,深感对不起爱妻苏蕙,便当即派人用隆重的礼仪把苏蕙接到襄阳,从此,夫妻更加恩爱。清代焦秉贞《春园游戏图册》踢毽子,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之《璇玑图》、高末与踢毽子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艺是丰富多彩的,产生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游戏种类,像回文诗、跳绳和踢毽子,对后世游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回文诗属于一种文字游戏。回文诗既可顺读,又可倒读,左右逢源,颇有巧思,独具一格,别有情趣。

回文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相传汉代苏伯玉的妻子怀念远方的丈夫,在盘中婉转回环地写了著名的《盘中诗》,这是回文诗的发端。如今人们能够见到最早的回文诗,是十六国时前秦苏蕙所作的《璇玑图》诗。苏蕙,字若兰,陕西始平(今武功县)人,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若兰天资聪颖,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后来,窦滔因罪徙流沙(今敦煌)。窦滔到流沙后竟然另寻新欢。苏蕙得知,悲愤哀怜,怨凄孤寂,吟诵成诗,在一块五色织锦上,用回文体写了《璇玑图》诗。不久,窦滔被重新起用,镇守襄阳。苏蕙派人把织好的《璇玑图》诗送到襄阳,窦滔读后十分惭愧,深感对不起爱妻苏蕙,便当即派人用隆重的礼仪把苏蕙接到襄阳,从此,夫妻更加恩爱。

明代佚名《苏蕙璇玑图》(局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璇玑图》诗排列纵横都可成为29 字的方图,共有841 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叠一字读,均可成诗。《晋书·列女传》上称它“宛转循环,读之词意凄绝”。语言学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它“回环反复读起来,可得诗3752首”。可谓是回文诗中的巨著。今天,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翻阅一下清代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第四十一回《观奇图喜遇佳文 述御旨欣逢盛曲》就可欣赏此诗的全貌。

两晋南北朝时,文人墨客常有回文的遣兴之作。如西晋傅咸写过《回文反复诗》、南齐王融写有《春游回文诗》、梁简文帝萧纲曾撰《回文纱扇铭》、刘宋贺道庆也有《回文诗》之作。

跳绳,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游戏。它一般分为单人跳和多人跳两种。追溯其历史,单人跳绳早在南北朝已出现,多人跳要到明代才见于文献中。《北齐书》卷八《幼主记》记载:“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所谓“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即今日的单人跳绳。北齐幼主名高恒,577 年即位,他骄奢淫逸,搞得政治黑暗,百姓怨声载道。最后被北周所灭。后人附会北齐灭亡的史事,认为儿童在跳绳时,边跳边唱“高末”,预兆北齐的高姓皇帝末日到了。历史上,许多童谣被披上封建迷信色彩,解释为神的暗示,能预卜吉凶。最早跳绳的史事也因为童谣才得以记载下来。(www.xing528.com)

古代的跳绳,又叫跳百索。《日下旧闻考》中说:“有以长縆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凝视若百牵,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绳击之示罚,曰跳百索。”

踢毽子和跳绳,常常密不可分,是两种普及广泛的民间游艺活动。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有关踢毽子的记载,见于唐人释道宣著《高僧传》卷十六,《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四》。书中记载:“(南北朝时)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蹀就是毽子,反踢蹀就是背身用脚外侧踢,也叫“拐”,慧光反踢能踢500 个,足见其技艺的精熟。

宋朝开始,出现了用鸡毛做成的毽子。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今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箭子。”南宋杭州城里还有专门做毽子的作坊。到了明清两代,踢毽子已经成为儿童们喜爱的日常游艺活动。

清代焦秉贞《春园游戏图册》踢毽子,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