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嘎拉哈和抓子儿:中国民俗玩具的特色玩法

嘎拉哈和抓子儿:中国民俗玩具的特色玩法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嘎拉哈和抓子儿是清代民间流传的两种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也是具有特色的民俗玩具。“嘎拉哈”可以说是北方各民族的儿童游戏,在江南地区也有一种类似的游戏,叫“抓子儿”。“嘎拉哈”和“抓子儿”只是两种普普通通的儿童游戏,但却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悠久和相互融合,以及富有艺术的创造力。

嘎拉哈和抓子儿:中国民俗玩具的特色玩法

嘎拉哈和抓子儿是清代民间流传的两种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也是具有特色的民俗玩具

嗄拉哈,选自ArtBase 中国艺术品图片库

“嘎拉哈”是满语,指的是羊、猪、鹿等胫骨与附骨之间的一块骨骼,学名叫“距骨”。因它略呈长方形,有四个面,玩时可以不断地变换四面的位置,十分有趣,所以逐渐成为一种儿童玩具。“嘎拉哈”源于古老的“打髀殖”游戏。中国北方各民族都曾经流行“打髀殖”游戏,女真族和后来的满族则称为“嘎拉哈”。近年来,在黑龙江省绥滨县的金朝墓葬以及金朝五座都城之一的上京故城遗址(今黑龙江省阿城区南)中,先后发现用水晶白玉和铜等雕刻的嘎拉哈,说明当时玩“嘎拉哈”还是很盛行的。清朝建立后,“嘎拉哈”游戏传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中国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直到现在,许多北方地区的儿童还在玩这种游戏。不过,汉族称这种游戏为“抓羊拐”。

“嘎拉哈”的玩法各式各样,各民族的玩法也各不相同。清朝初年,徐兰在《塞上杂记》一书中记载道:“嘎拉哈”分四面,凸出的一面称“珍儿”,凹进的一面称“鬼儿”,另外两面称“背儿”和“梢儿”。人们就利用这四个面的不同变换来进行游戏。玩时,二人把“嘎拉哈”若干抛在炕上,以珍、鬼、背、梢的顺序,用手指弹击,即珍弹珍、鬼弹鬼,同类对同类,打中则赢得一枚,如撞到其他,则算负,罚出以前所赢的,并改由对方玩。最后以所赢多少决胜负。这是清朝初年的玩法。到民国以后,主要流行一种“撂嘎拉哈”的玩法。用一个石子抛到空中,在未落下之前,用手迅速地把“嘎拉哈”,按珍、鬼、背、梢的顺序翻转,然后把石子接住,再抛,再翻,谁翻的次数越多,谁就是优胜者。此外,还有“拉珍儿”“搬珍儿”“打嘎拉哈”等许多玩法,锡伯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玩法。(www.xing528.com)

“嘎拉哈”可以说是北方各民族的儿童游戏,在江南地区也有一种类似的游戏,叫“抓子儿”。抓子儿多是春节时玩的游戏。清代小说《林兰香》第十八回,描写元宵佳节的游戏。“外而仆童打太平鼓,唱踏灯词,点爆竹,放空竹。内而侍女弹口琴,抓子儿,猜灯谜,请姑娘各寻其乐。”《帝京景物略》卷二就记载了这种游戏。“女妇闲,手五丸,且抛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象木银砾为之,竞以轻捷。”

富贵人家的闺秀儿童“抓子儿”用象牙子或杂银块当玩具,游戏的关键是手眼并用,动作敏捷,五个子儿要做到不停地“掷、拾、承”。民间的女孩们则用小石子、杏核、桃核等当作子儿,玩时把手中的子儿先向空中一掷,反手接住其中一枚。再把接住的这枚掷起,趁未落之际,很快抓起下面的子儿,还要把掷起的再接住。抓下面子儿时,有一定的规矩,有时规定第一次抓起一枚,第二次抓起二枚,递增上去,直到抓完为止。有时抓这个不能碰那个,抓这边不能碰那边。有时规定要隔几个抓几个,或一把都抓起。限制不同,玩法多样,十分有趣。《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有一段文字,生动描写了麝月、秋纹、碧痕、紫鹃、芳官、晴雯玩抓子儿的情节:“宝玉遂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携了芳官。进入屋内。看时,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鹃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呢。”如今,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这种有趣的游戏活动。

“嘎拉哈”和“抓子儿”只是两种普普通通的儿童游戏,但却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悠久和相互融合,以及富有艺术的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