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红房子住区更新政策研究

武汉红房子住区更新政策研究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住区大体可分为四个建设演变阶段。这些特色街坊和“红房子”历史建筑的存在,使青山区具有了强烈城市个性和鲜明历史文脉,彰显了青山区的独特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区建筑风采。

武汉红房子住区更新政策研究

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住区大体可分为四个建设演变阶段。

第一代“红房子”住区建筑:1955年左右按照前苏联援建技术和图纸建造的第一批产业工人居住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符号、较高水平的建筑质量和长期形成的产业工人社区文化,是青山区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对象。坡屋顶、清水墙面、楼梯水泥通花装饰、弧形砖砌装饰线,入口处有水泥装饰栏板,上面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红色中国领导人的文化符号。露明的地圈梁线、毛石和片石基础、预制挑檐。阳台虽经改建,但水泥栏板装饰仍清晰可见。这些建筑符号集中体现出20世纪50年代武钢第一批职工宿舍的独有特色(图11-1、图11-2)。

图11-1 第一代“红房子”建筑九街坊鸟瞰图(李杰绘)

图11-2 第一代“红房子”建筑细部特征(www.xing528.com)

第二代“红房子”住区建筑:1957年左右由企业单位自建的第二批产业工人居住建筑,沿袭了第一批居住建筑的建造风格和住区特征,又加入了本土化时代符号。在建筑符号方面,仍然可以看到山墙开高窗,砖砌挑檐,顶层圈梁和楼梯入口处水泥栏板等结构做法;在建筑布局方面,第一代“红房子”直接采用前苏联的围合式布局。这种布局形式在严寒地区可有效抵御周边侵袭的寒风,建筑保暖效果较好,但由于武汉处于夏热冬冷地区,雨水充沛且湿度大,在第二代“红房子”中就转变为行列式布局,更利于建筑通风。第二代住区居住对象为武钢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该批建筑无论从建造质量还是户型设计在当时都是十分优秀的。

第三代“红房子”建筑:20世纪60年代由企业单位自行建造的普通工人标准住房,该批建筑沿用了前面两代建筑的“红房子”外立面特征。走廊栏板装饰采用通花装饰,砖砌立柱,入口处水泥栏板的设置较为随意,楼梯间已无特别装饰。由于单身职工占较大比例,在户型设计方面表现为外走廊式的平面格局,便于房屋的平面和空间的自由组合及灵活使用。建筑整体布局多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布局,由于时代原因和经济条件所限,该批建筑的整体质量劣于第二代建筑。

第四代“红房子”建筑: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单位自建房,该批建筑已部分脱离了“红房子”的建筑特征。平屋面形式开始出现,属于为满足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产业工人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建造的维持性住宅,户均居住面积较小,团结户较多,建筑质量较差,户型设计不够合理(图11-3)。

图11-3 第二~四代典型“红房子”建筑

综上所述,武汉青山区特色街坊和“红房子”历史建筑是指以坡屋顶、清水墙面等红色外观立面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第二、第三代产业工人居住建筑,它们如同一个个默默无语的历史传承者,记载和讲述着建国初期新中国早期产业工人的光荣创业历史和真实生活写照。这些特色街坊和“红房子”历史建筑的存在,使青山区具有了强烈城市个性和鲜明历史文脉,彰显了青山区的独特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区建筑风采。“红房子”片区面积大,容积率低,对该区域的城市肌理、天际轮廓线和空间密度都有重要调节作用,在武汉市主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