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铁工业整顿初见成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第一次成果

钢铁工业整顿初见成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第一次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整顿”在铁路系统取得成效以后,邓小平迅速以钢铁工业为第二个“突破口”,狠抓了对整个工业生产的整顿。全面整顿开始后,钢铁工业在整顿初期行动迟缓,1975年4月份全国比计划欠产钢200万吨。当时钢铁工业的这种状况,严重地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他在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办公会议,专门讨论钢铁工业问题。发展工业以钢为纲,钢铁工业关系全局。毛主席对发展钢铁工业有一系列重要指示。

钢铁工业整顿初见成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第一次成果

“抓住一点,推动全局。”“全面整顿”在铁路系统取得成效以后,邓小平迅速以钢铁工业为第二个“突破口”,狠抓了对整个工业生产的整顿。

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过“以钢为纲”的口号,由此足见钢铁对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意义。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钢铁工业是一个“重灾区”,受到的破坏特别严重。这是由于大型钢铁企业实力雄厚,人数众多,在当地大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文化大革命”中各派群众组织都竭力争夺的地方,因而“内战”不断,硝烟四起,折腾得格外厉害,几乎没有一个大钢厂不曾发生武斗。1974年的情况尤为严重,鞍钢武钢包钢、太钢,频频告急。包钢四座焦炉仅有一座带“病”生产。武钢本来经过一年多的落实政策,狠抓管理,情况大有好转,冶金部专门在武汉召开现场会推广武钢经验,国务院还批发了这次会议报告,人称武钢“一年巨变”。可是“四人帮”大搞“批林批孔”运动,又使武钢形势急转直下,结果,1974年钢产量由上年的182.8万吨,一下子跌到74.8万吨。当时,其他企业的情况也大体相同,生产秩序被搞乱,设备遭到严重破坏,职工情绪非常低落。

全面整顿开始后,钢铁工业在整顿初期行动迟缓,1975年4月份全国比计划欠产钢200万吨。当时钢铁工业的这种状况,严重地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1975年4月,邓小平在狠抓军队整顿、铁路整顿之后,开始抓钢铁工业的全面整顿,并提出召开全国钢铁工业会议。他在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办公会议,专门讨论钢铁工业问题。会上,邓小平针对钢铁工业的严重混乱局面,斩钉截铁地指出: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是破坏!现在是到了下决心解决钢铁问题的时候了。他说:对钢铁生产,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了,解决的条件也成熟了。各个行业都要支持。现在的问题是,你们敢不敢接受中央的支持,敢不敢按中央这次批示的要求去办。不管是哪一级的领导,不能总是怕这怕那。现在,干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怕字当头,不敢摸老虎屁股。我们一定支持你们,也允许你们犯错误。要找那些敢于坚持党的原则、有不怕被打倒的精神、敢于负责、敢于斗争的人进领导班子。我是维吾尔族姑娘,辫子多,一抓一大把。要敢字当头。毛主席讲矫枉必须过正,解决老大难问题不过正就不能矫枉。更重要的是,要严格,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的调,该批的批,该斗的斗,不能慢腾腾的,总是等待。像鞍钢这样的大企业,有管理问题,也有个体制问题。大的钢铁厂整个生产过程从上到下是一环扣一环的,要有一个指挥生产的好办法。公司必须单独有一个班子,不是管油、盐、酱、醋、柴,而是指挥生产的,有一个单独的系统。领导鞍钢这样大的企业,那么复杂,没有懂行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机构,不打败仗才是怪事哩!我们反对“唯生产力论”,但是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搞生产,不能不搞科学技术。我们强调劳动生产率,强调科学技术,不能算作“唯生产力论”。如果不讲这些,还能谈得上社会主义总路线吗?我们总是要把革命和生产都搞得好才行[1]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1975年5月8日到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钢铁工业座谈会,国务院有关部委、17个省市和11个大钢厂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在深入详细地了解和掌握了钢铁工业当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后,会议期间,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谷牧等领导同志一起,接见了参加会议的代表,铁道部部长万里到会介绍了铁路整顿的经验。中央在会上提出了整顿钢铁工业的任务,要求欠产比较多的几个大企业限期扭转生产下降的局势。

在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在钢铁工业座谈会群情振奋的鼓舞下,中共冶金工业部核心小组于1975年5月22日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了决心采取有力措施扭转钢铁工业落后局面的报告:

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关于还是安定团结为好的指示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工业战线上,铁路运输煤炭生产和其他一些行业上得很快,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家计划水平。钢铁生产也有增长,但上升缓慢,到5月上半月比计划欠产钢202万吨。前一段我们总是强调煤炭、运输跟不上,现在被外部条件掩盖着的内部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了。如不抓紧解决,迅速扭转被动局面,今年钢铁生产计划就有完不成的危险,就会出现新的徘徊。这不但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发展工业以钢为纲,钢铁工业关系全局。我们现在生产的钢,数量和品种都还太少,同8亿人口的需要,同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钢铁上不去,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近几年,除地方小钢铁外,国家每年用于支农的钢材只有200多万吨,很不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工业建设需要的钢板、钢管等关键品种,产量严重不足,每年要进口300多万吨。钢铁上不去,影响国防建设,影响战备。当前美、苏两霸的争夺日益激烈,革命和战争的因素都在增长,我们必须准备打仗,如不抓紧时间多搞些钢铁,一旦有事,就会影响大局。钢铁上不去,物质基础不强大,还会影响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我们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扭转钢铁工业落后局面的迫切性、重要性。

钢铁生产上得慢,主要在于我们内部工作没有做好。关键是部核心小组抓路线、抓大事很不得力,冶金基本建设歼灭战打得不好,抓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很差。特别是对一些大企业的革命和生产没有切实抓紧。如包、武、鞍、太几个大钢厂,由于领导上的思想政治路线不端正,班子不团结,有的政策不落实,少数人闹资产阶级派性,阶级敌人乘机捣乱,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去年欠产很多,今年头四个半月欠产的钢,将近占全国欠产的总数的一半。对这些企业的问题,有的我们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没抓住症结所在,有的我们基本上了解,但有怕字,犹豫等待,未及时下决心会同有关省、区党委加以解决。中央今年9号文件下达后,我们没有像铁道部那样大张旗鼓地传达贯彻,放手发动群众,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存在的问题,不少单位走了过场,贻误了时机。这些教训,应当深刻记取。

今年是“四五”最后一年,钢铁生产计划必须坚决完成,也是有条件完成的。毛主席对发展钢铁工业有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党对办好钢铁很关心。经过20多年的建设,钢的年产能力已有3000万吨左右,潜力很大。广大职工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反修防修、继续革命觉悟有很大提高,有改变钢铁工业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煤炭、运输等外部条件日益好转。只要路线对头,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就能把生产促上去。从重点企业来看,首钢、本钢、大连、大冶抚顺等钢厂和邯邢矿山局,革命抓得好,生产不断提高。上海天津、唐山等钢厂,革命、生产形势一直很好,群众干劲很大,增加生铁供应,钢可以多搞。少数问题多的单位,只要认真去抓,也不难解决。太钢党委从3月份以来,广泛深入地宣传、落实毛主席的重要指示,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全国工业书记会议精神,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坚决整顿公司和厂矿两级领导班子,认真落实党的政策,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形势显著好转。2月份日产钢只有600吨,4月份就提高到2000多吨。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那种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的保守思想和畏难情绪,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下定决心,焕发精神,努力工作,全面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并为明年更大发展做好准备。

一、认真学好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

二、加强各级党委对钢铁工业的一元化领导。

三、采取坚决措施,整顿那些问题多的重点钢铁企业的领导班子,使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手里。

四、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

五、落实生产建设中的具体措施。

六、加强企业管理,整顿企业秩序。

……

对于冶金部的这个报告,中共中央和邓小平比较满意。为了推动整个钢铁工业系统在全面整顿中迎头赶上,真抓实干,尽快扭转被动局面,邓小平5月29日在钢铁工业座谈会上作了《当前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讲话。

邓小平在讲话中,一开始就态度鲜明地指出:当前,钢铁工业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他强调:

第一,必须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

现在钢铁生产上不去,主要是包钢、武钢、鞍钢、太钢等大钢厂的生产上不去。特别是鞍钢,它的产量要是上不去,一天掉下来两三千吨,别的厂是没有办法补起来的。当然,中小钢厂也有一些差的。钢铁生产搞不好,关键是领导班子问题,是领导班子软、懒、散。冶金部的领导班子就是软的,当然还不能说是懒的、散的。软,就要加强一下,各个工厂企业领导班子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有的单位领导班子散,与闹派性有关。现在,在干部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怕,不敢摸老虎屁股。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领导,不能怕这怕那。要找一些不怕打倒的人进领导班子,条件是中央支持他们,省委支持他们。没有这一条,扭转不过来。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搞生产也好,搞科研也好,反派性也好,都是作战。指挥部不强,作战就没有力量。冶金部作战就没有力量嘛。有些公司、钢厂的领导班子作战也没有力量。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不要说带领群众前进,就是开步走都困难。因此,我们首先强调要把领导班子的问题解决好。不光是冶金部,各个公司、厂矿、车间的领导班子,包括职能机构,都要加强。要使领导班子一不软,二不懒,三不散,说了话大家都能听,都能指挥得动,都能领导起来。

第二,必须坚决同派性做斗争。

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下达以后,对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煤炭工业生产上得很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们的经验,就是敢于同派性进行坚决的斗争。太钢也是解决了这个问题,生产才上去的。铁道部门在这方面做得就更突出了。徐州的经验比较典型。这些经验都值得大家很好学习

对于派性,领导上要有个明确的态度,就是要坚决反对。有的人把党的事业闹得昏天黑地,你还等他觉悟,你能等得及吗?要敢字当头。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的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的就斗,不能慢腾腾的,总是等待。对于派性,还要号召群众、发动群众起来共同反对。那种坚持闹派性的人,中央他怕吗?省委他怕吗?市委以及公司、厂矿的领导,对他来说就更不在话下。可是他最怕群众,怕群众起来。所以治那种人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同他斗,寸步不让,而且要有一个声势,不能冷冷清清。我们要相信群众,拿中央文件跟群众直接见面,使中央精神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婆姨娃娃都知道,把广大群众同派性做斗争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各地经验证明,95%以上的群众是拥护中央精神的。当然,并不是说没有人反对。今年3月我在全国工业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就有人说是“复辟纲领”。这种人是有的,你不要怕。只要我们有了明确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方针,事情就好办了。

现在还在那里闹派性的是少数人。其中,有的是敌人,他们利用派性来闹事;有的是为了争个人名利而打派仗;有的是打了几年派仗,被派性迷住了心窍。根据铁道部门的经验,徐州和其他地区的经验,在同派性做斗争中,所要打击的也就是那么少数几个人。徐州闹得那么厉害,最后被打击的只有三个人。绝大多数人,包括被派性迷了心窍的人,都可以挽救过来。所以,实际搞的结果,打击面极小,教育面极大。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搞好反派性的斗争。

第三,必须认真落实政策。

从解决铁路问题、徐州问题的经验来看,落实政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清查“五一六”,徐州市搞了6000多人,这是很吓人的数字。搞了那么多人,不给他们落实政策,能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吗?

我们讲落实政策,不仅要解决戴上帽子的那些人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他们周围受到牵连的人的问题。徐州市搞了6000多人,如果按五口之家来算,再加上他们的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波及的面就有好几万人。必须使他们很快把包袱放下来。

在落实政策时,还要注意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虽然没有戴帽子,但是批评或者斗争过他们,伤了感情;有的地区虽然没有清查“五一六”,但是也干了一些类似的事情。这些问题都要妥善解决。

在落实政策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老工人、技术骨干、老劳模,要把这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些该回领导岗位的要调回来,摆到适当位置上。当然不是说统统都回到原来的岗位。

第四,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上面几件事情认真做好以后,紧接着就要发动群众把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起来。这也是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问题。过去一个时期,根本谈不上什么规章制度,出了不少问题。最近武钢就发生了一天跑两次钢水的大事故。有些事故发生了,还分不清是谁的责任。因此,一定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有的工厂纪律很松弛,职工可以上班,也可以不上班,制度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要讲清楚,对这些现象,过去的还可以原谅,现在就不许可再存在了。哪能随便不上班,马马虎虎呢?不上班就不发工资,不干工作就叫他离开嘛!你既然不愿意工作,国家为什么还要照发工资呢?执行规章制度宁可要求严一些,不严就建立不起来。过去有些规章制度比较烦琐,应该改革。我们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必要的规章制度恢复或建立起来。

邓小平在最后指出:“总之,把钢铁生产搞上去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看,抓住以上这四条最重要。”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全面总结、概括了铁路整顿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钢铁工业整顿(亦即整个工业整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字里行间,凝聚着一个老共产党人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使与会者受到极大震动,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会议确定,1975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指标不能动,欠产要补上,几个大钢厂要限期扭转局势。(www.xing528.com)

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经过毛泽东圈阅的《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的批示》(以下简称《批示》),并转发了冶金部党的核心小组《关于迅速把钢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

中共中央在《批示》中指出:

当前钢铁生产计划完成得不好的情况,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前一个时期,有些人总是说,钢铁上不去,是由于煤炭、运输等外部条件跟不上。这只是问题的一面。他们对于钢铁工业内部的问题,则往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而这恰恰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现在,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推动下,在中央今年9号文件发出以后,整个工业战线的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令人十分高兴的是,石油工业一直是领先高速度地发展着,近两个月煤炭生产也上去了,铁路运输也上去了,都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计划水平。钢铁生产虽然也有所进步,但上升缓慢,至今还没有改变月月欠产的状况。如果说,过去钢铁上不去是受了煤炭、运输等外部条件的某些影响,那么,现在外部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再拿这些作为上不去的理由,那就更加说不过去了。

应当看到,大多数钢铁企业的情况还是好的。北京、上海、天津、唐山、本溪、马鞍山、大连、大冶、抚顺、西安、西宁、邯(郸)邢(台)等地的钢铁厂和矿山,以及一批中小钢铁企业,革命和生产形势一直很好。欠产多的,主要是包钢、武钢、鞍钢、太钢等几个大钢厂。就在这几个大型钢铁企业里头,太钢最近大张旗鼓地贯彻落实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群众发动起来了,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的进步,3月、4月份都完成了国家计划。太钢的例子,把有些企业被外部条件掩盖着的内部问题,揭示得更加清楚了。

那些至今钢铁生产还上不去的企业,有关的领导同志应当认真地检查一下:你们那里思想政治路线是不是端正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运动是不是真正开展起来了?群众是不是充分发动起来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不是建立起来了?资产阶级派性是不是克服了?党的政策是不是认真落实了?对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是不是有力地打击了?总之一句话,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不是真正落实到基层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毛主席早就指出,发展工业以钢为纲,“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这个思想,必须牢牢确立,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毛主席1970年在谈到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情况的时候还说过:我们这几年一直总在1000万吨到1800万吨钢之间往来徘徊,徘徊了10年左右,还是上不去。通过这场文化大革命,许多人觉悟了,今后10年有可能上去。事实完全证明,我们许多人觉悟了,批判了……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工厂企业的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群众手里了,按照鞍钢宪法办事了,钢铁生产就上去了。如果与此相反,仍然不觉悟,还有可能上不去,甚至还会出现新的徘徊。这一点,必须引起全党各级领导同志的充分注意。钢铁工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会严重地影响战备,就会不利于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

今年是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各项国民经济计划必须保证胜利完成。我们要认真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继续贯彻安定团结的方针,继续贯彻中央今年9号文件的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决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上半年快过去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计划完成得好的要争取多超产,欠产的要千方百计完成计划。不仅要完成数量计划,而且要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实现安全生产。

中央相信,钢铁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一定能够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加强组织性纪律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增产,厉行节约,全面完成国家的钢铁生产任务,不辜负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经过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对冶金工业大刀阔斧的整顿,立刻收到了显著成效。1975年6月份全国钢的平均日严量72400吨,超过了全年2600万吨钢计划的平均日产水平;鞍钢、武钢、太钢等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也有了喜人的变化。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1975年第四季度。

在对钢铁工业的全面整顿中,邓小平既抓根本性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抓著名大型钢铁企业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为企业整顿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鞍山钢铁公司是邓小平一直十分关注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企业,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邓小平先后多次到鞍钢视察指导工作,对鞍钢的生产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倡导和强调鞍钢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遵照邓小平的指示,鞍钢取得了不间断的技术进步,逐渐成为中国老企业改造的样板。

“一五”期间的1955年11月,邓小平首次视察了正在建设的鞍山钢铁公司。他对恢复生产不久的鞍钢又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钢管生产线非常高兴,勉励职工说:“希望你们多搞一点,搞好一点,多做贡献。”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多搞一点,不单是多一点钢的问题,对全国也是个鼓舞。全国人民看着鞍钢啊!”邓小平是着眼于全国的经济建设,着眼于冶金工业的未来,来看待鞍钢这个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的。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邓小平以其特有的魄力和睿智,着力于挽回冶金工业在“大跃进”时期遭受的挫折,并对几个大钢厂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和指示。在1958年大办钢铁的热潮中,他最关心的是大钢厂的生产稳定和发展。当年秋季,他又一次来到鞍钢视察,对鞍山市和鞍钢的领导同志说:“鞍钢应大搞技术革命”,“大企业、现代化企业要自力更生,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真正的革命是思想上的革命”。他还同李富春就在鞍钢召开“解放思想,大闹(技术)革命,取得更大的成绩”的万名干部群众大会问题,做了研究和部署。虽然他未能亲自参加大会,但他关于鞍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走大发展道路的重要指示,却深入人心,永远留在鞍钢工人、干部的心中,成为指引鞍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文化大革命”中,辽宁是受“四人帮”破坏的重灾区,鞍山钢铁公司这个举世闻名的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受害尤甚。一大批老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甚至一些无辜的工人横遭迫害,鞍钢公司和常委领导机构也被“彻底砸烂”,不复存在。生产指挥系统瘫痪,主体厂矿几乎全面停产,生产建设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8月对鞍钢实行军管以后,由被称“鞍钢指挥部”的临时机构组织生产。1969年3月鞍山钢铁公司的建制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鞍山市革命委员会第一工交组。由于生产指挥系统失灵,一大批有经验、懂管理的领导干部被打倒,几十年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被废除,使鞍钢的生产建设大幅度滑坡,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鞍钢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无不感到痛心疾首。

全面整顿中,1975年9月,邓小平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针对鞍钢的情况讲了一段重要的话。他十分尖锐地说:“鞍钢这么大的企业,有管理问题,也有体制问题,整个生产过程,是从上到下一环扣一环的,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生产指挥机构,现在由市委直接管厂子的办法,不是管生产的好办法。事实上,市委是抓不过来的,因为忙于其他,多于抓生产。市委第一书记可以兼公司党委第一书记,但是公司必须单独有个班子(指恢复鞍钢党委及恢复鞍钢公司的建制),不是管油、盐、酱、菜;而是指挥生产,成为一个完整系统。鞍钢干部有的是,有许多好干部,可以大量提拔嘛!”邓小平还说:“领导鞍钢这么大的企业,那么复杂,没有懂行人,没有强有力的指挥机构,不打败仗才怪呢!”

邓小平关于解决鞍钢问题的重要讲话,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于以后恢复鞍山钢铁公司建制,整顿鞍钢的生产与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抓住了整顿鞍钢问题的要害,受到鞍钢广大工人和干部的热烈欢迎和坚决拥护。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5年9月19日,鞍山市委正式提出《关于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建立鞍钢党委的请示报告》,由辽宁省委转报中央。

可是,当时辽宁紧跟“四人帮”又窃取了大权的个别人却对邓小平的讲话置若罔闻,他们不仅在辽宁表示反对恢复鞍钢建制,而且向中央表示反对恢复鞍钢建制。10月中旬,中共中央委托主管工业生产的谷牧在北京前门饭店召集辽宁省委和鞍山市委领导同志研究这个问题,在会议讨论中,省、市委的意见明显分歧。辽宁省委出席会议的负责人按照毛远新的意见反对恢复鞍山钢铁公司,还说:“鞍钢一些老家伙积极主张成立鞍山钢铁公司,他们连做梦也想着再当经理或副经理,过那个官瘾。”前门饭店座谈会结束时,谷牧说:“看来省、市委对此问题有不同看法,今晚政治局开会,我向中央汇报,最后再由中央决定。”听了谷牧向中央汇报的情况后,邓小平非常坚决地坚持原来的意见。后来,毛远新得知中央和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坚持要恢复鞍山钢铁公司和鞍钢党委以后,又听从了某些人的主意,主张把鞍山钢铁公司一分为三,建立三个公司,三个党委。为此,鞍山市委建议组织联合调查组慎重研究这个问题。市委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听取调查组和各方面意见后,一致认为鞍钢是一个联合生产的大企业,又集中在鞍山一个地区,生产联系非常密切,应当成立一个公司、一个党委为宜。1975年11月18日,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建立鞍钢党委问题的批复》。中央指出:“中央同意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并建立鞍钢党委和革委会。鞍钢党委和革委会归鞍山市委和市革委会领导。鞍山市的主要精力要放在鞍钢,切实地把鞍钢的工作抓好。”中央强调:“鞍钢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所处地位非常重要,毛主席党中央十分关心。希望你们继续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三项重要指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落实党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整顿好企业管理,把鞍钢的革命和生产搞好,为发展国民经济,加强战备,做出新的贡献。”中央文件中标明,这个批复是由谷牧批示,经过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共同圈阅的。

这个文件,再次表明,中央对搞好鞍钢、整顿鞍钢、发展鞍钢高度重视。

随后。鞍山市委正式发出文件,宣布撤销鞍山市革命委员会第一工交组及工交会战指挥部,恢复鞍山钢铁公司的建制。

鞍山钢铁公司重新成立和鞍钢党委的重新组建,在鞍山和鞍钢的发展史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鞍钢党委成立后,在混乱的情况下,重新组建了各级常委领导班子,提拔任命了一大批有经验的干部,进一步落实了干部政策及技术人员政策,加强了基层党的组织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十年动乱中,“四人帮”严重破坏时期,鞍钢工人阶级,特别是老工人和老干部,以及厂矿的各级领导同志,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生产、坚守岗位,使鞍钢的生产免于瘫痪。

1975年11月,中共中央、毛泽东又决定结束“三支两军”工作,撤回支“左”部队。这项工作在全国首先从鞍山、鞍钢开始,这是中央为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而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

对于新中国诞生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钢铁公司的生产情况,邓小平同样十分关注。

早在武钢投产初期,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和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就特意来到武刚,在参观炼铁厂一号高炉过程中,详细听取了武钢领导同志关于“武钢”生产情况和工人们的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武钢总经理韩宁夫与一位全国劳动模范,指着出铁口向邓小平、陈毅介绍炼铁生产流程。邓小平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然后两脚分开踩在一根枕木上,那根手杖紧靠着右脚,双目炯炯地仰望着金星迸溅、铁水奔泻的出铁口,一边听着介绍,一边欣喜地点着头,眉宇间流露出满心喜悦的神情。在谈话中,邓小平对铁水罐由机车拖到铸铁台铸成铁块很留心,问什么时候可以直接用于炼钢,并询问炼钢厂建在哪里……韩宁夫一一作了回答,并说武钢二号高炉建设也即将动工。邓小平和陈毅高兴地说,你们要多建几座大高炉,那时我们再来参观。听完汇报后,邓小平笑着说:“武钢生产和建设发展很快、很好,但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邓小平不但关心武钢的生产和发展,而且时刻把工人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握着那位劳动模范的手说:“你常工作在炉前,很辛苦,要注意身体,爱护身体。”表示了中央领导同志对普通工人的高度关怀。

十年内乱中期,1973年10月,邓小平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不久,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的工作。他对筹建中的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非常关心,顶着“四人帮”的干扰,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到武钢了解生产和筹建情况。在听取了武钢领导同志关于生产和筹建情况的汇报后,又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初轧厂、大型厂、轧板厂和炼铁厂。高大、雄伟的武钢四号高炉,是中国工人阶级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施工安装的中国最大的高炉之一,年产生铁150万吨,是全国冶金行业著名的红旗高炉。在四号高炉前,邓小平看着奔涌的铁水,满意地笑了。他一边看一边听汇报,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当他听到四号高炉从破土动工到出第一炉铁水只用了137天,恰好与淮海战役的时间同样长时,这位当年指挥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书记脱口而出说:“好!又一个淮海战役,是钢铁战线的淮海战役。钢铁工业要搞大兵团作战,但是一定要科学组织,合理施工,希望你们再打一个团结协作的漂亮仗。”邓小平还说:“武钢是新中国兴建的大钢都,地理条件优越,很有发展前途,现在搞400万吨,我看将来可以搞1000万吨!”这是邓小平对武钢的殷切期望和巨大鞭策。

在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的凯歌声中,1975年9月28日,邓小平和国务院其他四位副总理共同签发了关于武钢一米七连轧机组问题的批示,指出:“我们对于武钢一米七连轧机组能否按时投产和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十分关心,也十分担心。……加强对建设基地的领导,协调各部门之间工作,逐步做到备品备件自给,特别是立即在基地指挥部内建立生产准备指挥系统,做到按时投产,并且能保证持续生产。要通过这个基地的建设和生产实践培养出一支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具有更高水平的骨干队伍,使今后国内也能制造并发展这类机组。”这个批示,对一米七轧机工程的建设和顺利投产起了重要作用。在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建设过程中,武钢的工人、干部没有理会什么“崇洋媚外”的吓人帽子,顶住了“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为了保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邓小平副总理极为重视的项目按计划投产,落实国务院关于“按时投产、顺利投产、持续生产”的指示,热轧厂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日夜奋战在轧机旁,刻苦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在试轧这一天,厂里给每个工人包括来帮助工作的每一个日本技术人员送了一条白手绢。对此,日本技术人员感到费解。结果,试轧第一天就轧出了6块钢坯,都是一次成卷。一米七轧机一次试轧成功,使所有在场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家纷纷掏出白手绢,连连擦拭着眼眶中不时涌出的泪水。

在中共中央的殷切关怀下,冶金部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初步扭转了钢铁工业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局面,使整个钢铁工业呈现出十年内乱以来从未有过的良好发展趋势,一些大中型企业捷报频传,令人鼓舞,使人振奋。

【注释】

[1]《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