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第一次会议:加快工业发展(第3版)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第一次会议:加快工业发展(第3版)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使对整个工业的整顿,像“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个《工业七十条》一样,有个章程可循,邓小平指示国家计委起草一个《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文件。这次谈话后,邓小平要求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参加《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文件的修改工作。8月18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重工业,问题更突出。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第一次会议:加快工业发展(第3版)

整顿一抓,大见成效。到1975年6月中旬,铁路做到“四通八达,安全正点”;钢铁生产达到完成年计划要求的日产水平。这时,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由李先念召开国务院计划工作务虚会,总结整顿工作经验,系统研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

1975年6月16日至8月11日,国务院召开计划工作务虚会,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华国锋吴桂贤、王震、谷牧、孙健,以及国务院各经济部门负责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研究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编制第五个五年计划和十年长远规划做准备。会议上提出,要搞一个关于工业整顿的文件,认真总结铁路整顿、钢铁工业整顿的成功经验,对整个工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做出一些必要的规定。

为了使对整个工业的整顿,像“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个《工业七十条》一样,有个章程可循,邓小平指示国家计委起草一个《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文件。谷牧被指定组织国家计委综合讨论意见,起草《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文件。他与国家计委有关同志一边讨论,一边撰写,很快拿出了一份草稿。共有14条,包括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工作总纲;加强党的领导,反对资产阶级派性;重申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生产指挥调度;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积极挖潜、革新,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基本建设分清轻重缓急,打歼灭战;坚持按劳分配,改善职工生活等。在这份草稿中,突出了全面整顿、纠“左”治乱的主题精神,尖锐地写道:“资产阶级派性活动头头争权夺利,搞山头、搞分裂、破坏革命、破坏生产,把党的好干部、把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打下去”,“闹得企业不得安宁,地方不得安宁,党不得安宁”,“要坚决向资产阶级派性做斗争,针锋相对,寸步不让”。邓小平很关心此事,多次听取汇报,并审阅了这份草稿,基本肯定了它的内容。

为了尽快配合整个工业系统的整顿工作,在邓小平主持下,由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协助国家计委,修改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对整个工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成熟的文件。

8月8日,邓小平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胡乔木等同志谈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管理问题时,指出:

现在需要解决企业的体制问题。如果将来工代会的制度健全后,革命委员会是否还存在?那时恐怕还是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邓小平还提出:

事事都集中到党委也不行,必须还有各种职能机构和指挥系统。

这次谈话后,邓小平要求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参加《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文件的修改工作。

8月18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谈话,指出:

计委起草的文件提出了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有这样一个文件。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要有章程。有章程才能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过去的《工业七十条》,基本上是好的,只是修改的问题,不是要废除。文件修改后,可以先拿出来讨论。

邓小平还系统谈了对整个中国工业整顿和发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许多整顿和发展工业的重要意见。邓小平指出:

一、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并且把这一点纳入自己的计划。许多三线的工厂,分散在农村,也应当帮助附近的社队搞好农业生产。一个大厂就可以带动周围一片。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附近的社员就会爱护工厂,不去厂里随便拿东西。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城市可以帮助农村搞一些机械化的养鸡场、养猪场,这一方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能改善城市的副食品供应。要是工人没有菜吃,没有肉吃,工业怎么能搞得好?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我给四川的同志写过信,告诉他们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外国都很重视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把他们的产品拆开一看,好多零部件也是别的国家制造的。有一些原材料,我们一时解决不了、必须进口的,还是要进口一些。如化纤厂搞起来了,缺少某些化工原料就不能生产,不进口怎么行?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这里有一个出口政策问题。出口什么?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出口一些。工艺美术品等传统出口产品,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化工产品要考虑出口。煤炭也要考虑出口,还可以考虑同外国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这样做好处很多:一可增加出口,二可带动煤炭工业技术改造,三可容纳劳动力。这是一个大政策,等中央批准了再办。总之,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应当越来越多,在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应当越来越大。大厂要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小厂的科研可以由市里综合办,也可以由几个厂联合在一起搞。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用非所学,原来学的技能没有发挥出来,要改进这方面的工作。科研的课题很多,不说别的,光是出口商品的包装问题,我看就要好好研究一下。部队装备如何减轻重量,也很值得研究。有些装备光靠总后勤部自己搞不行,要有几个研究机构配合来搞。

四、整顿企业管理秩序。看来企业里面问题不少,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是企业管理秩序不好,设备完好率差。特别是重工业,问题更突出。要考虑今年11、12两个月集中整顿一下企业管理秩序,加强设备维修,为明年的生产打好基础。设备失修严重的企业,重点应放在维修上面。宁可少生产一些,也一定要把设备维修好。不然欲速则不达,越催生产越上不去。企业里浪费惊人,也是普遍现象,要好好整顿,争取利润多上缴一点。企业管理是一件大事,一定要认真搞好。

五、抓好产品质量。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

六、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现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无人负责的现象,积重难返,非突出地抓一下不可。执行规章制度要严一点。要有一点精神,不要怕挨批判,不要怕犯错误。你不严,规章制度就恢复不起来,企业的混乱情况就无法改变。南京无线电厂有一位老工人讲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必要,这个材料可发给大家看看。

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所谓物质鼓励,过去并不多。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我看高温、高空、井下、有毒的工种,待遇应当跟一般的工种有所不同。工资政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要研究[1]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简明扼要,思路明确,现实针对性很强,显然是经过较长时间深思熟虑的结果,集中反映了他当时对整顿和发展中国工业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看法。其中的许多思想、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来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如果没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总览全局的战略眼光,是难以提出来的。这个讲话,不仅对于指导文件起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工业的整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胡乔木等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同志,参加了国务院8月18日讨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文件起草问题的会议。会后,文件的进一步修改工作就在胡乔木等人的主持下进行。他们根据邓小平谈话中的基本精神,对文件作了较大的修改,将原稿中的14条增加到18条,增加了邓小平谈话中指出的以农业为基础,采用先进技术,增加工矿产品出口,按劳分配等内容;对原稿中的整顿企业管理,加强责任制,严格管理制度等内容,也按照邓小平谈话作了进一步充实。在“整顿企业管理”这一条,根据邓小平谈话中的要求,文稿作了明确有力、旗帜鲜明的规定: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强有力的能够独立工作的生产管理指挥系统和精干的职能机构,同群众管理相结合,搞好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党委的集体领导,不应当妨碍负责生产的领导干部行使职权,相反,一定要反对无人负责,反对无政府状态。”

第二稿成稿后,曾经请在北京出席20个企业座谈会的各地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座谈讨论,也拿到在北京出席农村工作座谈会的12个省、市委书记中征求意见,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同时,根据一些同志的意见,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使文件的内容达到了20条。因此,该文件也被简称为《工业二十条》。

在文件讨论、修改过程中,胡乔木不仅强调要把《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搞成思想性、理论性的文件,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文件修改中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在10月29日国务院开会讨论该文件以后,胡乔木根据会上提出的意见,亲自动手修改,使文件终于成为一个能够反映中央对工业整顿和发展基本要求的定稿。

《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中,一共论述了加快中国工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二十个问题:

一、加快工业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迫切任务;

二、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三、加强党的领导;

四、依靠工人阶级;

五、整顿企业管理;

六、工业学大庆;

七、统一计划;

八、发挥两个积极性;(www.xing528.com)

九、以农业为基础;

十、以钢为纲;

十一、立足于挖潜,革新,改造;

十二、把质量、品种、规格放在第一位;

十三、增加积累,厉行节约;

十四、基本建设要打歼灭战;

十五、加强社会主义协作;

十六、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十七、又红又专;

十八、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十九、关心职工生活;

二十、工作方法。

文件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整顿和发展被“文化大革命”搞乱了的工业领域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对整个工业领域进行全面整顿的任务。高屋建瓴,气势磅礴。

文件提出了要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坚决整顿,把被“四人帮”的帮派体系篡夺走了的那一部分权力夺回来的任务。文件指出,要“调整那些没有得到改造的小知识分子和‘勇敢分子’(即造反组织头头)当权的领导班子”,“这些人政治上一窍不通,生产上毫无经验,却指手画脚一味整人,只唱高调,不干实事,动不动给人扣上‘复旧’、‘倒退’、‘保守势力’、‘只拉车不看路’一类帽子,压制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要坚决“把坏人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认真整顿好企业领导班子。

文件严厉地揭露了“四人帮”的帮派体系破坏生产、胡作非为的种种行为,指出:有些企业“坏人掌权”,“他们利用窃取的权力,胡作非为,一方面拉拢腐蚀一部分人,培植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打击、陷害好的革命干部和工人”,“特别要警惕少数坏人利用‘造反’和‘反潮流’的名义,搞破坏活动”。这是对“四人帮”帮派体系的当头棒喝。

文件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指出:“没有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强大发展,社会主义是不能充分巩固的,决不能把在革命统帅下搞好生产,当作‘唯生产力论’和‘业务挂帅’来批判。”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被“四人帮”搞乱了的政治与经济、政治与业务、革命与生产关系的拨乱反正。

文件提出了恢复和建立企业规章制度的问题,指出:“生产管理和规章制度什么时候都需要,一万年也需要”,“一概反对企业管理,反对规章制度,势必造成无政府状态”。这是对“四人帮”鼓吹的“彻底砸烂一切规章制度”“反对管、卡、压”的彻底否定。

文件强调了制订统一计划的重要性,指出:“不搞统一计划,或者破坏统一计划,就会出现盲目性,就会给资本主义泛滥造成可乘之机,其结果,是瓦解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对“四人帮”利用窃取的一部分权力,滥上项目,乱批条子,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的严厉谴责和抵制。

文件正确论述了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的辩证关系,指出:“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反对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但是不能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外国的好东西。”这是对“四人帮”推行的盲目排外、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力批判。

文件还对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关心群众生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从《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文件集中了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概括了国务院务虚会讨论的主要内容,总结了铁路、钢铁等系统进行整顿的成功经验,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谬论,鲜明地提出了整顿企业、加快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是一个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中国工业进行全面整顿、加快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文稿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以后,原来准备提交全国计划会议讨论后,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下达执行,最后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爆发,未能作为正式文件下发。但其主要精神,早已通过在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上征求意见而在工业系统广泛传播开来,因而对1975年的全面整顿,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以后,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起草小组负责人、曾经担任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房维中,在接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调访时,从四个方面对起草《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即《工业二十条》的情况作了追述:

一是为什么要起草《工业二十条》。“文化大革命”前,邓小平主持制定并经中央批准颁发了《工业七十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工业七十条》实际上被废除。林彪事件以后,周恩来总理曾委托国家计委起草《关于统一计划、加强经济管理的通知》(即《十条》),但遭到“四人帮”的抵制而未能实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企业的管理更加混乱。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后,希望借《工业二十条》取代《工业七十条》整顿企业管理。

二是《工业二十条》的起草经过。大致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计委起草小组成立,1975年7月25日写成第一稿,经国家计委内部讨论修改后,8月17日报送国务院。第二阶段,8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8月17日稿,并作了重要讲话。根据邓小平的讲话,起草小组修改出8月22日稿。第三阶段,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讨论8月22日稿,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明确指出文件的政治部分不行,没提起纲来,强调要首先整顿党、整顿企业。根据纪登奎的意见和各地反映的情况,起草小组修改出9月2日稿。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这个稿子太锋利,针对性强,有些提法还要斟酌,不宜公开拿出来讨论。第四阶段,20个企业党委书记座谈会讨论8月22日稿,大家认为这个稿子基本内容可以,但要把整顿企业党组织问题突出出来。第五阶段,纪登奎和谷牧在9月2日稿的基础上,主持修改出10月8日稿,交12个省委书记座谈会讨论,获得一致好评。第六阶段,为了使文件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更能站得住,避免“四人帮”攻击为“复辟”“守旧”,国务院领导同志请胡乔木主持修改出10月25日稿和11月3日稿(最后一稿)。因为这时政治气候已发生重大变化,国务院领导同志强调不得外传,把稿子收藏起来。

三是《工业二十条》外传引起的政治风波。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锋芒最锐利、骂“四人帮”最厉害的9月2日稿传到福建,被王洪文得到。“四人帮”趁机指使人在1976年国务院计划工作座谈会上大闹,矛头不仅指向邓小平,而且指向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暴露了他们篡权的阴谋,但华国锋、李先念顶住了这股逆流。

四是“四人帮”阴谋没有得逞。“四人帮”把《工业二十条》大量印发,并组织大批判,广大群众在批判中知道了《工业二十条》的内容,认清了《工业二十条》是“香花”而不是“毒草”,认清了“四人帮”是一群祸国殃民的野心家。

这次访谈结束后,房维中把手头上存有《工业二十条》的几个过程稿,包括8月17日稿、8月22日稿、9月2日稿、10月8日稿、10月22日稿和11月3日稿送给中央党史研究室作为资料复印保留[2]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8~31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办公室:《资料征集工作简报》第4期,2004年7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