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地情故事:沙溪与香港的服装产业联系

两地情故事:沙溪与香港的服装产业联系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民初,沙溪坎溪村约300户人家,其中约80%劳动力从事织布业,称之为织布专业村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沙溪是远近闻名的侨乡。香港的永安街就因为多数铺面为销售布匹的隆都(沙溪)人所开而被称为“隆都街”。香港中环的永安街,旧时称为“花布街”、“大姑街”。隆都人到香港谋生,不少人还是秉承家乡的老习惯,以卖布为生。当年香港三大匹头的龙头分别是“英昌隆”、“水安祥”和“福昌”。

两地情故事:沙溪与香港的服装产业联系

沙溪镇自古产业兴盛,有史料记载的生产民俗就有许多与“专业”有关,比如涌边菜苗生产专业村、旧象角大头菜与西洋菜生产专业村、坎溪织布专业村、岚霞腊鸭专业村等。服装业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

香山县志·道光志》载:“妇女织麻,双丝细缕织成者,号家机,自服,不以售人。女子勤者,嫁时必有数匹压栊。”《香山县志·同治志》亦有相同记载。完稿于民国初年的《香山县乡土志》在“实业”篇中指出,包括布业在内的工业产品,已经“颇多输出”。大概初时为自用,逐步发展为销售

清末民初,沙溪坎溪村约300户人家,其中约80%劳动力从事织布业,称之为织布专业村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沙溪是远近闻名的侨乡。据1999年版的《沙溪镇志》记载,在南宋景炎年间就有乡亲出国谋生,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和旅居港澳台地区的同胞总共七万多人,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海外沙溪乡亲在外起初靠出卖苦力为生,稍有积蓄便从事小贩小商行业,而多数从事贩卖布匹。香港永安街就因为多数铺面为销售布匹的隆都(沙溪)人所开而被称为“隆都街”。香港中环的永安街,旧时称为“花布街”、“大姑街”。

隆都人到香港谋生,不少人还是秉承家乡的老习惯,以卖布为生。有租用铺面经营的,有流动零售的,但大多数是肩托布匹,或推着小车,手拿剪刀、木尺(或竹尺)、雨伞,穿街走巷叫卖。在永安街一带,亦有布贩在此摆卖。这些流动布贩,多数居住在荷里活道的“布馆”。由于是小本生意,收入微薄,仅够一家糊口。(www.xing528.com)

隆都塔园村人黄锦标(又名黄验善),肩托布匹上街叫卖了一段时间后,想找个店铺固定售布。他看中了永安街一个空置铺位,想租下此店经营布匹。经营布匹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但是清末的永安街全是经营打铁的店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震耳欲聋,加上煤炭屑飞扬,建筑物与路面都铺一层黑色的尘埃,卫生环境十分恶劣,除专程到此购买铁器者外,一般行人都绕道而行。

同行们都劝黄锦标不要在此经营,但是永安街租金便宜,人口又密集,交通方便,客源相对会多,黄锦标思前想后还是执意在永安街租铺经营,以里家外铺的形式开设“黄锦昌号”布店。由于他经营得当,服务态度又好,加上订购的欧洲新式花布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不但站住了脚,而且生意越做越火红,黄锦昌号声誉日隆。黄锦标发了大财,后来成了港沪四大公司(永安、先施、大新、新新)的大股东之一。他在澳门、石岐置有大屋,在家乡塔园村有九间小屋,在乡下置田几亩,收取地租给村中作春秋二祭之用。他乐善好施,深受乡人爱戴,因他在家中排行第二,乡人称之为黄老二。

隆都的同行们看到黄锦昌号布匹生意做得如此兴旺,都纷纷在永安街觅店经营布匹,隆都人开的布店越来越多,成行成市,形成了一条在香港很有名气的特色街,名噪一时。在永安街经营布匹的店主,塔园村黄姓者居多,与塔园村相邻的港头村次之。例如有黄来的“大来”号,黄达伍的“三昌”号,黄棣源的“裕兴”号,黄锋的“源生”号等。港头村在此开匹头铺的有胡天培的“五光”有限公司,胡咢川的“真正”匹头公司,胡胜权的“民兴”公司等,还有隆都人陈友耀与黄量舒的“鸿发”公司,彭添的“恒兴”匹头呢绒公司,缪伍常与缪六顺的“纶章”号、余达莊的“福利”等。当年香港三大匹头的龙头分别是“英昌隆”、“水安祥”和“福昌”。英昌隆由隆都人杨国英开办,这些布店都雇请隆都人做伙计,故永安街的隆都话流行,成了香港名副其实的隆都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