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下的文化遗产对全球化负面认识的影响

全球化下的文化遗产对全球化负面认识的影响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遗产这个词儿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一起到来的。所以说,人们对文化遗产关注的另一面,是对全球化负面认识上的自觉。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源于西方先发的现代化国家。然而,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伴随工业文明的改天换地,人们对遗产的理解渐趋深透。同时,一些专事报道与讨论文化遗产的报刊也破土诞生了。而是一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论的大书。而向云驹筑起的是一座前所未有的高楼大厦。

全球化下的文化遗产对全球化负面认识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一个暂新的概念闯入国人的脑袋里,不能回避,必须面对,它就是: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这个词儿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一起到来的。当全球化所向披靡地同化着人类的文化时,文化遗产却坚定地扼守与象征着历史文明的多元和灿烂。所以说,人们对文化遗产关注的另一面,是对全球化负面认识上的自觉。

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源于西方先发的现代化国家。然而,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开始“遗产”二字与考古紧紧连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是历史学建筑学,遗产只是局限在有形和物质的范畴。伴随工业文明的改天换地,人们对遗产的理解渐趋深透。特别是20世纪后期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提出,并列入名录,纳入保护范畴。表明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多学科(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的意义。应该说,人们的目光由物质性的、有形的、静态的遗产,延伸到非物质性的、无形的、动态的、记忆的遗产,显示当代人对历史文明整体的认识向前迈了巨大的一步。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国际上是不同步的。近20年来,在我们将城市的历史街区视作过时的弃物而大肆荡除之时,国际上早有了一整套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法规与措施。我们一无所知。如今,我们开始关切文化遗产,却依然模糊不清和茫然无措,甚至连什么是“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都弄不明白。我们急需引入国际上已然确定的概念、理论、规定以及经验。这情景,有如干渴的土地切盼一阵及时雨。

于是,报刊上不时冒出一些文章,介绍国际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各种措施与方法,讨论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呼吁我国尽快建立自己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名录,等等。同时,一些专事报道与讨论文化遗产的报刊也破土诞生了。我想,应该有一本书向国人明明白白地介绍文化遗产的国际规范,也系统地阐述什么是文化遗产——特别是“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我国是人类四大文明的源头,是文化大国。在一切关乎文明与文化的事情上,都理应走在世界的前沿。

于是,向云驹先生把他的一本新作放在我们视野。它熠熠闪亮,一个富于魅力的书名印在封面上: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在这本洋洋30万字的书中,他不仅精确地表述这一概念的由来和涵盖的范围,重要的是他将这一特定的国际话语切入我国民间文化,进行全方位的重新的梳理,以及学术的分类、学理的界定,并进而逻辑化和系统化。一边从形态学上将中华大地上千头万绪、活生生的文化形态,做出清晰又严谨的规范;一边又升华到原理论上,构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来。

应该说,这一工作是很难的。因为它无所凭依与借鉴,工作的本质是开创性和开拓性的,需要理论上的想像力、挖掘力和发现力。在这一点上,作者胜任了。整本书到处闪耀着理论创造的灵感与光彩。(www.xing528.com)

向云驹先生长期从事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一线的组织工作,并担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肩负全国民间文化普查协调与枢纽的重任。因之,也使他视野开阔,博知广闻,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尤为可贵的是他出于一位学者的责任感,不断地对现实的难题进行理论思考。但老实说,我没想到向云驹能够把这一创建性的课题完成到如此之高的水准。这决不是一本手册式或介绍性的文化读物。而是一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论的大书。应该说,国际文化界还没有这样一本著作。

这部书的意义非凡。

从学科理论的创建上说,这是平地起楼。而向云驹筑起的是一座前所未有的高楼大厦。虽然这大厦还需要添砖加瓦,不断充实。

这部书,无论是对于当代中国的遗产保护,还有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与整理,都是必要和重要的理论支持。而其本身已具有文化遗产学的骨架与气象了。它涉猎广阔,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中一些篇章,雄厚、深刻、沉甸甸。应该说,它为我们文化遗产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信的依靠。它是我国文化界和理论界的一个新成果和新贡献。

我作此序,乃是对向云驹先生表示祝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