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明朝快瞬间崩溃,清军定中原

大明朝快瞬间崩溃,清军定中原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身在关外的大清,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皇太极定下了“欲征服大明,必先征服朝鲜”的策略。当时清军许多大臣建议皇太极迅速攻占山海关,直捣明朝首都北京,但皇太极依旧没有轻易冒险,到他去世为止一直没有越过山海关。十月,在多尔衮和诸王、满汉大臣的劝进下,顺治皇帝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二次即位,宣布定都北京,清朝由此正式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王朝,顺治皇帝也是清军进入中原后的第一个皇帝。

大明朝快瞬间崩溃,清军定中原

太极来势汹汹,迅速发动宁锦之战,对宁远锦州一线的明军发动猛烈进攻,此时袁崇焕正在实施“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将当地人全部发动起来。这个策略十分成功,致使皇太极损失惨重,皇太极的弟弟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接连负伤,皇太极被迫退回锦州。

皇太极十分清楚,拿不下宁远城,就无法从山海关一线进攻北京,只能另找出路,于是蒙古就成了皇太极的目标。皇太极曾经参加过与蒙古喀尔喀、科尔沁等部落的结盟,也曾经为科尔沁施以援手,但最大的部落察哈尔部落还没有臣服,所以皇太极决定出兵征讨。

天聪二年(1628年)二月,皇太极带领大军亲征察哈尔,接连征服了其所辖部落多罗特部、喀拉沁、席尔哈、席伯图等,历时八个多月终于征服了大敌蒙古察哈尔部,也为接下来借道蒙古进攻北京打下基础。

在征服蒙古的转年,皇太极带领大军借道蒙古攻打北京,由于孤军深入失败而归,但皇太极还是有收获的,那就是实施反间计除掉了劲敌袁崇焕。后来的事实证明,明朝方面没有了袁崇焕,也就没有了能在辽东地区与后金硬扛的人。

没有了袁崇焕的大明朝继续内乱不堪,反观后金在皇太极的治理下,局面蒸蒸日上,由少数民族部落政权过渡到封建化政权。皇太极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推行文教治国,一改努尔哈赤时代屠杀文人的政策,可以说后金在皇太极时代开始了汉化的过程。

后金汉化的过程,除了在治国策略方面改变外,其标志性事件是皇太极废除了“大汗与三大贝勒共理朝政”的制度,改为自己独自处理朝政。大汗与三大贝勒共理朝政是女真人祖上留下来的制度,皇太极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才得到哥哥代善的支持而登上汗位,换句话说皇太极不是指定的继承人。

皇太极废除这个制度,一方面消除三大贝勒对汗位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为建立指定继承人制度扫清障碍。换句话说,皇太极可以效仿汉人王朝,指定继承人,这是后金汉化和政权封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此后皇太极继续效仿明朝制度,设立三院、六部,停止亲王贝勒担任部院职务,所有部院统归自己管辖,又设立督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国家机构。

在皇太极的治理下,后金一派欣欣向荣,再加上明朝内乱不止,所以很多明朝将领纷纷归降后金,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这也使明朝的辽东防线更加脆弱。到了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平定了蒙古察哈尔的最后一个部落,获得了历代传国玉玺

多尔衮虽然台词说得很超前,但此时群臣确实以获得传国玉玺为由,力劝皇太极称帝建国,真正与明朝实现平等化。天聪十年(1636年),在得到诸贝勒以及满、汉、蒙古等大臣的宣誓效忠后,皇太极于四月正式建国,定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是为清太宗。

皇太极建立大清,等于宣布与明朝平起平坐,按照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逻辑,大明和大清至少要有一个消逝于世界,所以二者必有一战。而身在关外的大清,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皇太极定下了“欲征服大明,必先征服朝鲜”的策略。

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皇太极以朝鲜毁坏盟约为由领兵征讨,朝鲜国王李倧向明朝紧急求援。然而,已经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根本无暇顾及,清军于十二月渡过鸭绿江,转年三月彻底征服朝鲜,国王李倧亲自向皇太极下跪请罪,由此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

解决了朝鲜问题,等于解决了清朝的后顾之忧,皇太极可以放心大胆地继续进攻明朝。由于山海关的阻隔,进攻明朝的战争分成入口之战和关外之战,崇德年间皇太极一共发动了四次入口之战,其中第三次的松锦大战,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城之外明朝在关外地区的全部城镇。(www.xing528.com)

然而,宁远城对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来说,就像魔咒一样,终其父子两代人也没能征服这座城。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的最后一场入口战争,这场战争皇太极一改先前常规打法,由大将军阿巴泰率领,分两路从界岭口和黄崖口破墙进入中原,长驱直入打到了山东兖州

这场战争清军打下了明朝三府十八个州县,获取黄金两千两百多两,白金两百二十多万两,俘获牛羊马匹不计其数。当时清军许多大臣建议皇太极迅速攻占山海关,直捣明朝首都北京,但皇太极依旧没有轻易冒险,到他去世为止一直没有越过山海关。

就在崇德六年(1641年)松锦大战激战正酣时,皇太极得知他最宠爱的妃子宸妃病危,从前线赶回盛京,然而终究没能见到宸妃最后一面。失去心爱的女人让皇太极十分悲痛,自此之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猝死,终年52岁。

皇太极由于仓促去世,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皇太极的十四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当然,双方各有说辞,多尔衮战功卓著,豪格本身具有身份优势,双方实力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双方你来我往,但是国不能一日无主,最终还是老练的多尔衮提出一个方案,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当时福临只有6岁,多尔衮提出自己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结果获得一致通过,于是福临即位为帝,次年改元顺治,是为清世祖。

别看福临即位时只有6岁,但他却完成了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完成的任务,那就是进入山海关,取代大明朝成为中原之主。这个任务是在他的两位叔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佐下完成的,当然还要感谢吴三桂

顺治元年(1644年),内乱不堪的大明朝,终于被李自成农民军灭亡,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打进北京城的李自成本来做了皇帝,但没想到部将刘宗敏是个见钱眼开、见色起意的主儿,偏偏看中了一个叫陈圆圆的女子,然而这个陈圆圆是明朝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的小妾,所以结局悲剧了。

吴三桂一怒之下,打开山海关城门引清军讨伐李自成。当时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前激战,双方一时间难分伯仲,但清军突然杀到打败李自成,李自成败退北京城,由此清军正式入关,一路长驱直入进攻北京,李自成仓皇逃离北京城,此时距离崇祯皇帝自缢不过四十多天的时间。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顺治皇帝福临迁都北京。十月,在多尔衮和诸王、满汉大臣的劝进下,顺治皇帝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二次即位,宣布定都北京,清朝由此正式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王朝,顺治皇帝也是清军进入中原后的第一个皇帝。

事实上,在多尔衮心中,福临就是他的侄子而已,他内心压根也没拿福临当作皇帝看,或许正是这种心态,最终导致了多尔衮的悲剧命运,当然这是后话。目前清军刚刚进入中原,需要多尔衮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对付李自成。

历史小贴士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进行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四色旗,编成四旗;后来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由此创建了八旗制度。青壮年战时都是士兵,天下太平时都是普通百姓,军队保持极强的战斗力。到了皇太极在位时期,又先后创设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至此八旗制度趋于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