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形势喜忧参半:甲午战争的惨败收场

国家形势喜忧参半:甲午战争的惨败收场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说形势是喜忧参半,真的是好消息和坏消息都有。丰岛海战的消息传到朝廷内,光绪勃然大怒,立即对日本宣战,由于这一年是甲午年,所以后世将和日本的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北洋海军阵亡的官兵要比日本多,但双方算是战成平手。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致日本借口出兵朝鲜后,光绪责成李鸿章进行备战。清军从朝鲜战场撤回后,日军趁势向中国本土进攻,由此爆发了鸭绿江江防战和金旅之战。

国家形势喜忧参半:甲午战争的惨败收场

之所以说形势是喜忧参半,真的是好消息和坏消息都有。例如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成功,收复新疆;光绪九年(1883年),清军越南击退法军的入侵;这些都是好消息。但是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侵占了琉球群岛,从此将其改名为冲绳,变成日本的领土,让大清帝国的宗主国颜面丢失,又算是一个坏消息。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绪大婚后,慈禧太后归政光绪,这位年轻的皇帝表面上实现了亲政。在此之前的两年,慈禧太后在皇帝亲政问题上,一直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致使光绪十分不满,也导致很多大臣纷纷站队,逐渐形成了“帝党”与“后党”,进而影响了后来一系列政治事件。

不管怎么说,皇帝陛下终于走向政治前台。但光绪走到前台才发现,原来工作并不好干。此时邻国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走上了近代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始终觊觎大清,这让光绪十分忧心,由此光绪萌发出变法图强的想法,想要赶超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事实证明,该来的总要来,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向朝鲜增兵。光绪认为不能就此妥协,命令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筹备战争事宜,但是朝廷内部对是否开战的问题存有争议,形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

不过光绪“主战”的态度还是十分坚决,因此在李鸿章的部署下,清军水陆并进向朝鲜进发。陆军进展倒是很顺利,但是水路却出了大问题,原因在于载有清军士兵的“高升号”,被日本海军击沉于丰岛海面,并且双方海军在丰岛海面大打出手,最终双方互有胜负,但“高升号”上的一千一百名清军官兵全部殉国。

丰岛海战的消息传到朝廷内,光绪勃然大怒,立即对日本宣战,由于这一年(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后世将和日本的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今天我们一说起甲午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甲午海战,事实上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我们先说海战。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黄海海域爆发了激烈的海战,这也是丰岛海战后双方海军的第二次交手,更是双方海军主力舰船的一次决战。

当时日本海军投入了十二艘精华战舰,战事从中午开始打起,一直打到傍晚,北洋海军重创日本的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号等舰,其中“赤城号”舰长坂元八郎太阵亡,但北洋海军中的致远、超勇、扬威、超威、广甲等舰也受到重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以身殉国。虽然北洋海军阵亡的官兵要比日本多,但双方算是战成平手。

但是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却命令北洋海军全部进入威海军港内,没有他的命令禁止出港迎敌,由此日本海军夺取了黄海制海权。这也让北洋海军在接下来的战事中陷入被动。1895年2月3日,日本军队陆海两路夹击成功占领威海卫城,这就让北洋海军坐镇的刘公岛成为孤岛。

刘公岛虽然已经被日军包围,但时任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还是下令拼死抵抗,虽然连续击伤日本军舰,无奈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记名总兵张文宣和丁汝昌自杀以身殉国。让人唏嘘感慨的是,丁汝昌临死前,没有忘记将他的北洋海军提督印截下一角以示作废,以防止有人盗用官印向日本人递降书。

丁汝昌死后,他手下的军官牛昶昞盗用丁汝昌的名义,与日军签订了《威海降约》,这也导致朝廷内不明真相的大臣们接连上奏弹劾丁汝昌贪生怕死,致使丁汝昌被抄家,遗体不能下葬,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一直到十五年后的宣统二年(1910年)才被平反。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评论,对这些自杀的将领们予以了评价:

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个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生命更宝贵。这种表现难能可贵,也是中国人非常需要的……(www.xing528.com)

——《纽约时报》1895年2月19日

说完了海战,我们再说陆战。与此同时在朝鲜进行的陆战,中日双方也在激烈地搏杀。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致日本借口出兵朝鲜后,光绪责成李鸿章进行备战。李鸿章虽然派叶志超、聂士成等将领入朝,但他有意保存自己的淮军嫡系,所以一直与日本人进行谈判,一直到丰岛海战结束、光绪对日宣战后,李鸿章才真正重视起来。

就在“高升号”被日军袭击时,叶志超和聂士成统领的清军也在朝鲜境内的成欢驿遭到日军的偷袭。当时由于朝鲜政府已经被日本控制,清军只能重新整合,组建了四大军二十九营,共计一万三千余人,与叶志超和聂士成部会合,准备与日军展开决战。

朝鲜战场中的平壤战役是中日双方的大规模作战,本来双方投入的兵力半斤对八两,虽然朝鲜政府已经被日本强行拉到本方阵营,但朝鲜平安道观察使和大院君积极协助清军作战,这些其实都是清军的优势所在,然而主帅叶志超未战先怯,指挥失误,致使清军战败。

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叶志超丧失了抵抗信心,下令举起白旗停止抵抗,清军于当天全部撤离平壤,但是半路上遭到日军的伏击,死伤二百余人。此后的六天时间里,清军一路奔逃五百里,渡过鸭绿江回国,至此朝鲜全境被日军占领。

清军从朝鲜战场撤回后,日军趁势向中国本土进攻,由此爆发了鸭绿江江防战和金旅之战。这两场战役中,李鸿章虽然集中兵力加大了对辽东地区的防御,但由于参战的清军都是各地诸如盛军、奉军、毅军等地方团练的军队,暴露出指挥协调不一致的弱点,主帅宋庆无法节制各种军队,最终清军战败,旅顺被日军占领。

清军在辽东地区两场战役的失败,不仅导致日军在旅顺制造屠杀,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旅顺这个极为重要的港口,这也导致北洋海军门户大开。此后不久,日本陆海两路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海军的覆灭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北洋海军全军覆灭,辽东地区也落入日军手中。最关键的是,日军可以继续向西直奔山海关,那么大清的首都北京将岌岌可危。当时朝廷主和派们开始站出来大肆鼓吹,应该立即停战。光绪在各种压力之下,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进行谈判,由此也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历史小贴士

北洋海军也称北洋舰队,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是清朝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化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舰队。主要军舰有定远(旗舰)、镇远、经远、来远、济远、致远、靖远、扬威、超勇号等,主要负责山东以及北部黄海和辽东湾的守卫,其中各舰舰长和高级军官几乎都是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内部也有外国人担任军事指导。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5年后重建,1909年合并为巡洋舰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