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朱元璋的统治之困:靖难之役

明朝朱元璋的统治之困:靖难之役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的目的是,用边疆诸亲王抵抗退出塞外的蒙古人,用内地诸亲王镇压人民对暴政的反抗。这种现象仿佛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七国之乱和公元后三世纪晋王朝八王之乱发生前的形势,但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明王朝的亲王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军权,对地方没有行政权和财政权。这是有名的“靖难之役”,即安靖内部灾难的军事行动。当本世纪(十四)结束时,靖难军和中央军在黄河以北,进行猛烈战斗,互有胜负,没有人敢预测它的演变。

明朝朱元璋的统治之困:靖难之役

本世纪(十四)最后第二年(1398),暴君朱元璋逝世。二十二岁的孙儿朱允炆(建文帝)继位。

明王朝面临它的瓶颈。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即皇太子(朱允炆的父亲),早死;另一幼子也早死。其他二十四个儿子,全都分封到各重要地区。这些亲王每人都拥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的警备部队,称为“护卫”。在北方边疆地带,共封有九个亲王。地方军事调动,都要先报请亲王核准,所以亲王又类似军区的太上司令官。朱元璋的目的是,用边疆诸亲王抵抗退出塞外的蒙古人,用内地诸亲王镇压人民对暴政的反抗。

这种现象仿佛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七国之乱和公元后三世纪晋王朝八王之乱发生前的形势,但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明王朝的亲王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军权,对地方没有行政权和财政权。不过这已使少年皇帝朱允炆不安。朱允炆最亲信的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一致主张迅速削藩。

削藩,在任何时代都是正当的,一个正常的国家内不允许同时存在很多独立王国。可是有两件事朱允炆失于考虑:第一,当时诸亲王并没有割据一方反抗中央的企图和迹象。诸亲王除了王府一万五千人警备部队外,对地方军权并不能直接掌握,还够不上独立王国的威胁。第二,黄子澄一批庸才,根本不懂政治,不是处理这种带有爆炸性事件的良好人选。(www.xing528.com)

朱允炆登极的当年(1398),刚把祖父朱元璋埋葬,就派遣军队奇袭开封(河南开封),把分封在开封的周王朱橚逮捕,废为平民,贬谪到云南。这种像对付叛逆一样的发兵奇袭和废贬的严厉处分,使所有亲王大为震恐。明年(1399),“有人”告发分封在云南(云南昆明)的岷王朱楩有犯法的行为,朱允炆下令废朱楩为平民。不久,又“有人”告发分封在荆州(湖北江陵)的湘王朱柏也有不法的行为,朱柏得到消息,全家自焚而死。接着又“有人”告发分封在青州(山东青州)的齐王朱榑,朱允炆下令废朱榑为平民。于是又“有人”告发分封在大同(山西大同)的代王朱桂,朱允炆下令把朱桂囚禁高墙。

亲王们在地方上种种暴行,都是事实。但朱允炆这种一连串暴风雨般的措施,暴露了他的目的并不是惩治不法,而且也超过了削藩的范围,分明是要消灭他的叔父一代。

就在代王朱桂被囚高墙后,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分封在北平(北京)的燕王朱棣叛变,率军南下,宣称皇帝被奸恶的高级官员包围蒙蔽,已不能依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使职权,对这批奸恶分子,必须肃清。这是有名的“靖难之役”,即安靖内部灾难的军事行动。朱允炆对朱棣这种激烈反应,并不认为太出意外。七国之乱终被削平的史迹,给朱允炆很大鼓励,他下令讨伐。

当本世纪(十四)结束时,靖难军和中央军黄河以北,进行猛烈战斗,互有胜负,没有人敢预测它的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