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元璋的明朝史:贫困少年的成功建立大明江山

朱元璋的明朝史:贫困少年的成功建立大明江山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对这份工作而言,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尽职的员工。很快,朱元璋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地主刘德一眼识破了朱元璋的拙劣骗术,然后把朱元璋吊在院落中毒打了一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在凤阳那个破败的乡间,整日围绕着温饱这个实际而迫切的问题四下奔波,就这样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六个年头。正是这帮昔日在凤阳乡间浪迹的穷小子们帮助后来的朱元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最终建立起大明江山的基业。

朱元璋的明朝史:贫困少年的成功建立大明江山

元朝末年,官吏贪污剥削现象愈发严重,加上接二连三的无情天灾,更是把不堪重负的国家经济推向了崩溃边缘。史载,元统元年(1333)京畿大雨,饥民达四十余万。二年江浙遭灾,饥民多至五十九万,至元三年(1337),江浙又遭灾,饥民四十余万。至正四年(1344)黄河连决三次,饥民遍野。

就是从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里,走出了一个叫朱元璋的人。他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书写自己以及同胞的命运史诗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相比,朱元璋的童年不免黯然失色:他非但没有显赫的家世,出身也实在不怎么好。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赤贫的农家,祖上因交不起官府的赋税,万般无奈地过着在淮河流域居无定所、四处躲债的日子。后来,朱元璋的父亲想尽办法,终于在一个叫钟离村的地方做了佃户,朱家从此就在这片干旱又时疫肆虐的土地上扎根谋生。

从阶级成分角度来看,朱元璋可以算是标准的贫下中农子弟。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的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了附近的皇觉寺,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父母的安排为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出身不好也就罢了,可就连朱家沿袭的家族名号都粗俗不堪,难登大雅之堂。史料记载,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母亲叫陈二娘,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至于朱元璋本人,因为他排行老四,所以原名朱重八。(www.xing528.com)

朱元璋在少年时代,似乎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在项羽见始皇车马仪仗威风凛凛而低呼“彼可取而代也”的年纪,却安逸地坐在水牛背上,做着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放牛。

不过,对这份工作而言,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尽职的员工。为了填饱肚皮,他和几个年龄相仿的穷小子在野外把地主刘德的小牛犊宰了分食。饱餐之后,朱元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逃脱责罚,他自作聪明地将小牛的皮骨埋了,把牛尾巴插进一条石缝中,骗刘德说是小牛自己钻了山洞。很快,朱元璋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地主刘德一眼识破了朱元璋的拙劣骗术,然后把朱元璋吊在院落中毒打了一顿。

刘德还因此事把朱元璋关进柴房不给他饭吃,想以此狠狠地惩戒一下朱元璋。饥渴难耐的朱元璋翻箱倒柜,竟无意中在一个老鼠洞里发现了些五谷杂粮,就赶紧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地倒进锅里煮粥来吃。后来,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起这段凄惨的经历,不由得百感交集,便命宫人重做这昔日的救命粥,腊八粥由此横空出世。

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激昂的少年壮志,有的只是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单调生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在凤阳那个破败的乡间,整日围绕着温饱这个实际而迫切的问题四下奔波,就这样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六个年头。也许,能吃一顿饱饭,就是朱元璋在童年时代的最大梦想。

朱元璋的少年时代也并非只有无尽的苦难生活,在这段称不上美好的童年时光中,朱元璋还是得到了一份上天赐予的礼物:他结识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伙伴们,如徐达汤和、周德兴等。正是这帮昔日在凤阳乡间浪迹的穷小子们帮助后来的朱元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最终建立起大明江山的基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