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硕特部对青海、西藏的统治:《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成果解析

和硕特部对青海、西藏的统治:《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成果解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42年顾实汗实现对青海、西藏的统治后,大体上经历了顾实汗父子统治时期、达赖汗统治时期,下面依次做一概述。青海是和硕特部统治青藏地区的根据地。自此,和硕特汗王实际上失去了对第巴的任命权。康熙二十一年,达赖五世圆寂后,西藏贵族的活动更加积极,他们的代表人物即第巴桑结嘉措。

和硕特部对青海、西藏的统治:《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成果解析

1642年顾实汗实现对青海、西藏的统治后,大体上经历了顾实汗父子统治时期(1642—1671)、达赖汗统治时期(1671—1701),下面依次做一概述。

1.顾实汗父子统治时期(1642—1671)

1642年,顾实汗登上拉萨布达拉宫狮子宝座,成为青海、西藏地区的最高汗王,负责两地军政事务,达赖、班禅则掌握西藏宗教和寺院经济权力。顾实汗直接任命第巴,第一任第巴是索南绕丹,他是顾实汗南下青海的重要引线人之一,是顾实汗信赖的藏族官员。顾实汗在保留西藏地方政府原有十三种官职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些新的官职,其中,“噶伦”“代本”为清朝所袭用,成为清朝统治西藏的一种体制。

顾实汗深知掌握军权对巩固自己统治的重要性,他直接控制全部军队,令长子达延(号鄂齐尔汗)以汗位继承者的身份,统率留驻西藏的八个旗的蒙古军,驻牧达木。很明显,顾实汗建立的是以和硕特汗为首的蒙藏僧俗贵族联合统治的封建政权,青海、西康直接由和硕特蒙古人统治,而对西藏地区则实行政教合一、蒙藏联合的统治体制。

顾实汗在政治上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从明清之际国内纷繁复杂的政治形势中认识到明王朝的行将没落与新兴满洲贵州势力的锐不可当,早在进据青海之初,就同后金政权建立了联系。1637年顾实汗进据青海后,即与达赖、班禅等西藏僧俗头面人物共同派出以伊拉古克三为首的代表团去盛京(今沈阳市)。这个代表团于清崇德七年(1642)十月到达,受到皇太极的隆重接待,皇太极在致顾实汗的谕旨中对其经略青藏地区的事业表示了实际上的支持。自此之后,顾实汗和达赖五世几乎每年都遣使京师(今北京市)。顾实汗在自己政治实践中还极力促使达赖五世与清政府加强联系。达赖五世于顺治九年(1652)亲率班禅和顾实汗的代表到京师,受到顺治皇帝的隆重接待。清政府在册封达赖五世的同时,专派使臣去西藏,给顾实汗赉送金册、金印,封其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这实际上是清政府对顾实汗在西藏、青海建立的政权的正式册封。从此,顾实汗作为受清政府册封的政治首领统治着整个青藏高原

青海是和硕特部统治青藏地区的根据地。自明崇祯十年(1637)和硕特部占领青海后,统治和经营青海达86年,和硕特贵族的游牧封地大多数分布在青海湖四周的牧场上。顾实汗在拉萨执掌政教大权后,即命其第六子达赖巴图尔以副王的身份统领青海诸蒙古,形成了称之为青海八台吉的游牧封建统治核心。和硕特封建主通过定期会盟来约束诸台吉,因此,会盟制度成为和硕特蒙古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青海会盟的固定场所是在西宁西南65公里的察罕托罗海(意为白头山),会盟的领袖是青海八台吉(又称和硕特八台吉)。八台吉以洪台吉(后称“总管王”)为首,达赖巴图尔即是首任洪台吉,下辖青海和硕特诸部。约在康熙四年(1665),青海八台吉下辖诸台吉的游牧封地,在行政上以西宁—东科尔庙—日月山—青海湖东北岸—布隆吉尔河一线为界,分为左、右两翼。以北为左翼,以南为右翼,各设翼长。右翼长一直由顾实汗第六子达赖巴图尔一系担任;左翼长开始由达延汗的子孙担任,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清朝任命顾实汗第四子达兰泰之孙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鼎分领青海左翼。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1655年1月20日),顾实汗在拉萨哲蚌寺去世,长子达延汗即汗位。达延汗生于1596年,曾参加顾实汗统一青海高原的战争,打败并生擒了却图汗。之后,顾实汗又命他留居西藏,统领驻藏蒙古兵,驻牧于达木。达延汗执政期间,为继续巩固和硕特蒙古在青海高原的统治地位,一方面迅速镇压了后藏诺尔布领导的反对和硕特贵族和黄教僧侣集团联合统治的起义,另一方面则加强与清朝政府的友好关系。据载,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二年(1663)、康熙四年(1665),达延汗均遣使进贡。康熙皇帝也曾颁给“土伯忒国之主卫拉特鄂齐尔汗(即达延汗)”以敕诰、印玺,并派16人到拉萨学经。

康熙七年(1668),达延汗去世,顾实汗第六子达赖巴图尔在拉萨行使汗权,但未正式称汗。

和硕特蒙古经顾实汗和达延汗的经营,完全建立了对青海、西藏的统治体制,结束了青藏地区的长期战乱割据状态,使蒙藏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加强了蒙藏地区与清政府及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代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www.xing528.com)

2.达赖汗统治时期(1671—1703)

达赖汗是达延汗长子,康熙十年(1671)在拉萨即汗位,称丹津达赖札勒布。他在位的30年,是和硕特贵族与西藏黄教僧侣集团的联盟瓦解,并为争夺对青藏高原的统治权而互相争斗的时期。

第一任第巴索南绕丹于康熙七年(1668)去世,达赖五世在次年任命了新的第巴。达赖汗即位后承认了这一任命。自此,和硕特汗王实际上失去了对第巴的任命权。

随着和硕特贵族摧垮后藏反黄教势力和1681—1683年和硕特军队对拉达克战争的胜利,在反对红教势力斗争中结成的和硕特贵族与黄教僧侣上层间的联盟出现了裂痕,一些西藏上层贵族不满和硕特贵族大权独揽的局面,希望恢复以往藏王的统治。

康熙二十一年(1682),达赖五世圆寂后,西藏贵族的活动更加积极,他们的代表人物即第巴桑结嘉措(1653—1705)。他于康熙十八年(1679)出任第巴。达赖五世去世后,第巴桑结嘉措采取了“匿丧”的手段,宣布达赖五世“入定”,除第巴外不见任何人。此举实际上等于第巴桑结嘉措自己做了达赖喇嘛。当时,在西藏同外界的关系中,第巴左右和硕特汗王,和硕特汗权完全旁落。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政府赐第巴以“掌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弘宣佛法王布忒达阿白迪之印”(“布忒达阿白迪”系梵文,藏文作桑结嘉措,意为觉海)。这一称号和印玺意味着第巴是一个掌教的法王。但此时的第巴已不仅是掌教的法王,实际上还是掌政的藏王。

第巴桑结嘉措还将自己的影响扩大到和硕特汗的根基之地青海,据《清实录》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闰三月,达赖五世死讯公开后,第巴曾下令青海诸首领“在察罕托罗海地方会盟缮修器械”。以往青海诸台吉会盟第巴是无权过问的,这件事本身就表明第巴权力的触角已深入到青海。

达赖汗时期,第巴桑结嘉措大权独揽,和硕特汗权受到严重挑战,蒙藏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已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达赖汗在位30年,死于康熙四十年(1701)。达赖汗死后,由长子旺札勒即位,为时不长,康熙四十二年(1703)其弟拉藏汗发动政变,夺取了汗位。藏蒙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此走向公开化,这场斗争以第巴桑结嘉措被处死、拉藏汗恢复顾实汗时期蒙古汗的一切权势而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