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结果揭示

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结果揭示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世纪中叶以来,生活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游牧地基本上延续至今。从马达汉整个新疆考察的行程看,进入特克斯河谷直到走出巴音布鲁克草原,均是生活在新疆的卫拉特蒙古的游牧地。特克斯河谷、昭苏、伊犁是厄鲁特营所辖卫拉特准噶尔人的游牧地,而巴音布鲁克草原则是渥巴锡直系后裔所在的南路土尔扈特部的游牧地。

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结果揭示

卫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代称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或漠西蒙古、西蒙古。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

综观元代以来,卫拉特蒙古历史发展的进程,大体上可做如下划分:首先,元明时期的斡亦剌惕和瓦剌是卫拉特蒙古历史发展的先世期。其次,明清之际至清代前期,亦即公元17—18世纪,是卫拉特蒙古历史发展由兴盛到危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卫拉特蒙古各部,特别是统治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统治青藏高原的和硕特部,远徙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是当时活跃于西北和北方的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写下了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再次,清中叶以降及至民国时期,是卫拉特蒙古历史发展的稳定时期。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卫拉特蒙古和各族人民一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阶段。

清中叶以后,作为与清政府相对抗政治势力的卫拉特蒙古已不复存在,但在盟旗制度下,卫拉特蒙古仍在发展,他们生息繁衍,发展生产,并与各族人民一起在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实践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8世纪中叶以来,生活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游牧地基本上延续至今。其分布大致如下:

居住在新疆的卫拉特蒙古属土尔扈特部人数最多,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随渥巴锡回归故土的部众。渥巴锡所属称旧土尔扈特,时设四盟,各立盟长。南路在裕勒都斯草原,其政治中心先在焉耆,后迁到和静,今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卫拉特蒙古大多为其部后裔。北路在和布克赛尔,策伯克多尔济为盟长,今天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卫拉特蒙古大多为其所部后裔。西路在精河,默们图为盟长,今天精河县的卫拉特蒙古大多为其部后裔。东路在库尔喀拉乌苏,巴木巴尔为盟长,今天乌苏市的卫拉特蒙古大多为其部后裔。

居住在新疆的和硕特部,主要是随渥巴锡东归的恭格部,他们一直游牧于博斯腾湖畔,今天和硕县的卫拉特蒙古大多为其部后裔。

18世纪中叶以后,居住在新疆的准噶尔部众均属厄鲁特营管辖。清代厄鲁特营的准噶尔人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阿睦尔撒纳叛乱时投附的准噶尔人,其中以准噶尔二十一昂吉之一的达什达瓦部属人数最众。其迁驻伊犁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除达什达瓦部外,也有少数原系居住于北京的准噶尔官员。二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陆续脱离哈萨克、布鲁特地区的准噶尔人。三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随土尔扈特渥巴锡东返的卫拉特沙毕纳尔。四是在对阿睦尔撒纳战争中免受兵灾与瘟疫的准噶尔人。(www.xing528.com)

1906—1908年骑马跨越亚洲、实现对中国的考察,是芬兰探险家马达汉生命中的华彩乐章。马达汉中国考察的重点是新疆。1906年8月24日,马达汉通过伊尔克什坦进入新疆,1907年10月30日离开哈密向甘肃安西进发,在长达14个月的时间里,他在新疆的考察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6年8月至1907年4月):马达汉主要在南疆地区考察了喀什噶尔(今喀什)、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阿克苏

第二阶段(1907年4月至1907年7月):马达汉翻越木扎尔特冰川,进入特克斯河谷,考察了沙图(今昭苏)、固尔扎(今伊宁),进入巴音布鲁克草原,访查了土尔扈特人游牧地,经喀喇沙尔(今焉耆),翻越天山,到达乌鲁木齐

第三阶段(1907年7月至1907年10月):马达汉考察了乌鲁木齐、奇台、吐鲁番巴里坤、哈密之后,沿丝绸之路故道进入河西走廊

从马达汉整个新疆考察的行程看,进入特克斯河谷直到走出巴音布鲁克草原,均是生活在新疆的卫拉特蒙古的游牧地。特克斯河谷、昭苏、伊犁是厄鲁特营所辖卫拉特准噶尔人的游牧地,而巴音布鲁克草原则是渥巴锡直系后裔所在的南路土尔扈特部的游牧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