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熙永安縣次志譯注的出版說明及續修緣起

康熙永安縣次志譯注的出版說明及續修緣起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對于《永安縣次志》的續修緣起,清永安縣知縣張進籙在《永安縣次志序》中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至于命名爲「次志」,張進籙序以及《几例》中均有說明,因葉春及所修志珠玉在前,故此次纂修則謙名爲「次志」。這在清代的吳蘭修及近代的朱希祖等已明確指出,黃海棠先生點校《永安縣次志》時專撰一文《本書作者考》進行論述,論證頗詳,最後明確指出「《永安縣次志》歸屬屈大均纂修明矣」。

康熙永安縣次志譯注的出版說明及續修緣起

紫金一地,古稱永安,立縣之前,分屬惠州府的歸善、長樂二縣。明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割取古名都、寬得都、琴江都共七圖成立永安縣,縣治在安民鎮。永安縣縣名一直沿用至民國三年 (一九一四)改稱紫金。

永安縣建縣以後,在明清兩代相繼纂修了三部縣志,分别爲由明葉春及主持纂修的萬曆十四年 (一五八六)《永安縣志》,由清張進籙主持纂修的清康熙二十六年 (一六八七)《永安縣次志》和清道光二年 (一八二二)的《永安縣志》,民國十九年 (一九三〇)重印有《永安縣三志》。這三種志書載録廣泛,舉几紫金自建縣以迄清道光時的歷史沿革、疆域更置、社會變遷、經濟盛衰、官宦换替、文化隆興、習俗嬗變等,一一備列其中,使千百年後人們可藉此而得以窺見紫金一地的全景以及發展歷程。

《永安縣次志》是紫金縣所纂修的三部志書中的一部,也是承前啟後的一部。對于《永安縣次志》的續修緣起,清永安縣知縣張進籙在 《永安縣次志序》中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明隆慶三年 (一五六九),永安縣建縣,葉春及應當時永安縣知縣郭之藩之請修《永安縣志》,至明萬曆十四年 (一五八六)即已完成,所以張進籙在序中稱 「永安在明代立新縣,厪十有八年而志成」。而從萬曆本 《永安縣志》以迄張進籙任職永安時,已一百多年過去,關于永安縣的情況却是 「紀載蔑如」。而在此時,廣東巡撫李士楨亦命各地以次編纂志書,以成新志。《永安縣次志》即是在此背景下進行纂修的。至于命名爲 「次志」,張進籙序以及《几例》中均有說明,因葉春及所修志珠玉在前,故此次纂修則謙名爲 「次志」。

關于《永安縣次志》的纂修者,底本所署爲「張進籙續修」,然學界多以爲張進籙只是主其事,實際纂修者爲屈大均。可能是鑒于屈大均在清代的身份,所以在《永安縣次志》的序等的文字中,基本無法看到有關屈大均纂修此書的影子。這在清代的吳蘭修及近代的朱希祖等已明確指出,黃海棠先生點校《永安縣次志》時專撰一文《本書作者考》進行論述,論證頗詳,最後明確指出「《永安縣次志》歸屬屈大均纂修明矣」。據諸家所論,屈大均在纂修《永安縣次志》中曾起過極大作用,甚至是不少文字出自其手當是無疑問的,但志書之纂修,多出自眾手,《永安縣次志》所撰除屈大均之外,應該還有其他人參與,張進籙在序中亦明說 「志則十有七篇,與邑中二三士大夫相搏采,歷歲久,數披兵革,掌故一一無徵,固窮鄉下邑則然,無足怪」。據此,如張進籙非是虛言的話,則纂修此志當有數人,屈大均也只是 「二三大夫」之一。

相對于明萬曆本《永安縣志》,《永安縣次志》除了在分卷方式上進行了較大調整之外,亦在舊志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量內容。明萬曆本 《永安縣志》共二卷,卷一分有建置、都里、山川三志,卷二分有賦役、俗產、官師、人物、前事四志,共八志,并附有古名都圖、寬得都圖、琴江都圖,以列表的方式將各都的戶籍、人口、賦稅等一一列出。《永安縣次志》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爲十七卷,增加了古蹟、學校、兵防、祠祀、名宦、列女、寺觀、藝文等九志,規制更加完備,比較好地將兩百多年間永安縣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條列了出來。與此同時,《永安縣次志》亦增加到四十四幅圖,更加直觀地展現了永安縣的疆域情況。在具體行文上,首概序各志的緣起,末則有贊或論,體裁更加備具。(www.xing528.com)

我們這次對康熙版《永安縣次志》進行整理,除用新式標點對原文進行點逗外,還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注釋,對全書進行了翻譯,可以說這是一本經過深度加工整理的地方志書。在整理工作過程中,限于識見,加上譯注工作浩繁,難免存在漏洞與瑕疵,尚祈方家讀者隨時批評指正。

《康熙永安縣次志譯注》編纂委員會

二〇一七年 八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