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色彩构成与实训:三原色实验结果与应用不符

色彩构成与实训:三原色实验结果与应用不符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实验结果与实际的应用显然与三原色及其补偿原理不符。因此,研究色彩三原色就必须从色光三原色入手。从此,橙红、绿、蓝紫三种色光被普遍认可为色光三原色。图3-3色光三原色的混合图3-4色料三原色的混合色光和色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规律是有区别的。

色彩构成与实训:三原色实验结果与应用不符

何谓三原色

所谓三原色,指三色中的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则可由这三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这三个独立的颜色即称之为三原色。三原色是所有颜色混合的基础,所以也称为三基色。

究竟哪三种颜色为三原色呢?原色理论又是如何被确立的呢?下面就原色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确立作详细的介绍。

(一)色彩原色理论的起源

人类在很早就开始了对色彩本源问题的探索,在我国古代“色彩”概念是这样定义的:黑、白为色,赤、黄、青为彩。这种对色彩的定义,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但这种认识仍局限于感性层面,科学、理性的色彩理论是在西方光学物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666年,牛顿通过玻璃三棱镜太阳光分解为从红光到紫光的不同色光,发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由此揭开了现代色彩学的序幕。在现代物理学和西方印染工业的推动下,西方色彩学家发现红、黄、蓝三种颜色能调配出绝大多数印染工业中应用的颜色,而这三种颜色则不能被其他颜色合成,进而认为红、黄、蓝三种色彩为色料三原色。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现代色彩学和美术学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其后的很多色彩理论的研究都是由此开始的。

(二)对传统色彩三原色理论的质疑

传统原色理论中认为,色料三原色为红、黄、蓝,然而这三种颜色又是以何种倾向被确立的呢?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将这三种颜色分别指定为大红、柠檬黄、普蓝三种颜色。按照传统的色彩三原色理论及其补偿原理,三原色中的每两个颜色相混合与第三种颜色互为补色,即红—绿、蓝—橙、黄—紫三对补色。但又发现这种补偿原理在应用的过程中有很多与实践相左的情况发生。

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绘制一个红色方块,注视红色方块10秒钟以上,迅速将视线移至另一张白纸上,会发现白纸上呈现出之前红色方块的色彩残像。按照传统的观点,这个色彩残像应该是一个绿色方块,但结果并非先前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个青绿色的方块(图3-1)。用同样方法,取绿色进行实验,结果看到的也并非红色残像,而是紫红色(图3-2)。

以上实验结果与实际的应用显然与三原色及其补偿原理不符。这到底是色彩三原色理论的误差还是补偿原理的误差?下面利用色光与色料的关系分析这一问题。

图3-1 色彩残像(一)

(www.xing528.com)

图3-2 色彩残像(二)

(三)原色理论的修正——色光与色料

色彩是指不同波长的光波对人眼视觉细胞刺激程度不同所致的现象,一切“色彩”现象都源自“色光”现象。因此,研究色彩三原色就必须从色光三原色入手。最初认为,色光三原色与色料三原色一样,分别是红、黄、蓝三种色光,但是这一认识很快就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被证明为错误结论。

1802年,生理学托马斯·扬根据人眼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新的色光三原色理论,他认为色光的三原色并非红、黄、蓝,而是橙红、绿、紫(习惯的说法为蓝紫光)。色光三原色理论是依照人的生理结构提出的,人类眼睛的视网膜上分布着两种细胞,分别为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锥状细胞有分辨颜色的能力,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锥状细胞:感红细胞、感绿细胞、感蓝细胞,这三种细胞分别对红光(橙红)、绿光、蓝光(蓝紫)敏感。因而红(橙红)、绿、蓝(蓝紫)可以说是人眼的三基色,也是色光的三原色。

这一理论后来又被物理学家马克思韦尔证实。通过物理试验将橙红色光和绿色光混合,出现黄色光,然后按比例掺入的蓝紫色光,结果出现了白色光。从此,橙红、绿、蓝紫三种色光被普遍认可为色光三原色。之后色彩学家在总结染料学、物理学、生理学多领域对色彩的理论探讨,最终确立色彩的三原色分为色光三原色和色料三原色两类:

(1)色光三原色:橙红、绿、蓝紫。

(2)色料三原色: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

图3-3 色光三原色的混合

图3-4 色料三原色的混合

色光和色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规律是有区别的。如图3-3、图3-4所示,色光的三原色是色料的三间色,色料的三原色又是色光的三间色。在色光混合过程中,色光混合的越多,明度就越高,当所有色光都混合在一起时,趋向于白光;色料的混合与色光刚好相反,混合的越多明度就越低,所有色料混合在一起时,趋向于黑灰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