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及影响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及影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解这个链条是理解BIM价值以及有效使用建筑信息的基础。BIM的世界就此而得以诞生和发展。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及影响

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涉及业主、用户、规划、政府主管部门、建筑师、工程师、承建商、项目管理、产品供货商、测量师、消防、卫生、环保、金融、保险、法务、租售、运营、维护等几十类成百上千家参与方和利益相关方。一个工程项目的典型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策划、设计、施工、项目交付——试运行、运营维护、拆除等阶段,时间跨度为几十年到一百年,甚至更长。把这些不同项目参与方和项目阶段联系起来的是基于建筑业法律法规和合同体系建立起来的业务流程,支持完成业务流程或业务活动的是各类专业应用软件,而连接不同业务流程和一个业务流程内不同任务或活动之间的纽带则是信息。

一个工程项目的信息数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但是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结构化形式:机器能够自动理解的,如Excel、BIM文件。非结构化形式:机器不能自动理解的,需要人工进行解释和翻译,如Word、CAIX。目前,工程建设行业的做法是,各个参与方在项目不同阶段用自己的应用软件去完成相应的任务,输入应用软件需要的信息,把合同规定的工作成果交付给接收方,如果关系好,也可以把该软件的输出信息交给接收方做参考。下游(信息接收方)将重复上面描述的这个做法。

由于当前合同规定的交付成果以纸质成果为主,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信息被不断地重复输入、处理、输出成合同规定的纸质成果,下一个参与方再接着输入其软件需要的信息。据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统计,每个数据在项目生命周期中被平均输入七次。

事实上,在一个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我们不缺信息,尤其不缺数字形式的信息,真正缺少的是对信息的结构化组织管理(机器可以自动处理)和信息交换(不用重复输入)。由于技术、经济和法律的诸多原因,这些信息在被不同的参与方以数字形式输入处理以后又被降级成纸质文件交付给下一个参与方了,或者即使上游参与方愿意将数字化成果交付给下游参与方,也因为不同的软件之间信息不能互用而束手无策。

这就是行业赋予BIM的使命:解决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结构化组织管理和信息交换共享问题,使得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候得到合适的信息,这个信息要求准确、及时、够用。

BIM的定义或解释有多种版本,McGraw-Hill(麦格劳-希尔)在2009年名为“The business Value of BIM”(BIM的商业价值)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对BIM的定义比较简练,认为“BIM是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

相比较,美国国家BIM标准对BIM的定义比较完整:“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www.xing528.com)

美国国家BIM标准由此提出BIM和BIM交互的需求都应该基于:一个共享的数字表达;包含的信息具有协调性、一致性和可计算性,是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处理的结构化信息;基于开放标准的信息互用;能以合同语言定义信息互用的需求。

在实际应用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对BIM会有不同的解读:

应用到一个项目中,BIM代表着信息的管理,信息被项目所有参与方提供和共享,确保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信息;对于项目参与方,BIM代表着一种项目交付的协同过程,定义各个团队如何工作,多少团队需要一块工作,如何共同去设计、建造和运营项目;对于设计方,BIM代表着集成化设计,鼓励创新,优化技术方案,提供更多的反馈,提高团队水平。

美国buildingSMART联盟主席Dana K.Smith在其BIM专著中提出了一种对BIM的通俗解释,他将“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放在一个链条上,认为BIM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机制:把数据转化成信息,从而获得知识,让我们智慧地行动。理解这个链条是理解BIM价值以及有效使用建筑信息的基础。

借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找到BIM运动变化的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结合,构成的是一种互相交替循环的动态状况,这才称其为道。在BIM的动态发展链条上,业务需求(不管是主动的需求还是被动的需求)引发BIM应用,BIM应用需要BIM工具和BIM标准,业务人员(专业人员)使用BIM工具和标准生产BIM模型及信息,BIM模型和信息支持业务需求的高效优质实现。BIM的世界就此而得以诞生和发展(见图2-5)。

图2-5 全生命周期BI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