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界市回族历史渊源来源多元

张家界市回族历史渊源来源多元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明清时期以来,回族祖先先后进入澧水流域,来源于4个方面:一批从军的回族将士受朝廷派遣,进入澧水流域,不少人就地定居落籍,成为回族的主要来源。桑植等县回族是明清时期从常德等地迁来的,据澧源镇尚家坪村马姓回民反映:其祖先原住石门县南湖。这支西凉马姓回族传了11代,已达200多人。

张家界市回族历史渊源来源多元

明清时期以来,回族祖先先后进入澧水流域,来源于4个方面:

(1)一批从军的回族将士受朝廷派遣,进入澧水流域,不少人就地定居落籍,成为回族的主要来源。明朝初年,明太祖调遣回纥将领翦八士和回族将领马德成、马建率领回军南下。后来,马德成任常德卫指挥使,屯兵戍守,落籍于常德东门外沙河街,其后裔马宏良、马宏岗等人迁到慈利桑植等地。据《扶风堂马氏族谱》载:“(马)德成公于明洪武五年,由北直迁常德。”桑植县谷罗山乡《翦氏族谱》记载:“溯我始祖八士公,籍本回回。致回部世系源流,乃哈勒后裔。先是佐元,翦除方寇,赐姓曰翦。逮从明太祖征剿,屡建奇功,官封镇南将军,此姓之所由始也。”清朝初年,康千户奉命驻守九溪卫野牛关(在今桑植县竹叶坪乡野牛湖)时,实行军屯,马姓回民随康千户屯田至此落户。

(2)随着商业贸易发展,部分经商的回民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以及长江下游城镇溯江而上,入洞庭湖,再经澧水,进入湘西北行商开店,定居落籍,这是回族的另一来源。明代以后,从南京等地迁来马、李、金、徐、陈、哈等姓商贾。桑植等县回族是明清时期从常德等地迁来的,据澧源镇尚家坪村马姓回民反映:其祖先原住石门县南湖清代乾隆年间,来桑植县做生意时,便于生计,择地定居,世代相传八代,已有100多人。《固安堂黄氏四修族谱》记载:“(黄)家瑞同子文炳迁桑植县拿坡界夏家堉。(黄)家榜同二子文德、珩盛朝迁桑植县拿坡界。”(www.xing528.com)

(3)还有部分回民是清末和民国时期,或是逃荒,或避免战乱,从外地陆续迁入澧水流域。桑植县龙潭坪镇白竹坪村《马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初年,辰、沅一带,久晴不雨,田土龟裂,粮食歉收,民生涂炭,饿殍遍野。是时,住在湖广省辰州府沅陵县四都的马宣,生活艰难,朝不保夕。为图生计,携带妻室儿女来到桑植依仁里白竹坪。见此地平坦开阔,土质肥沃,利于谋生,取得向氏土司恩准,就地定居,以农为主,繁衍生息。”这支西凉马姓回族传了11代,已达200多人。清代嘉庆年间,常德回族马士清和马敬等人为避水灾,迁到桑植县冷峰山、康三峪等地。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部分回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队转业干部、科技人员、学校师生和旅游从业人员从全国各地来到澧水流域工作,成为此地回族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