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感知与环境关系:参与性景观实践

儿童感知与环境关系:参与性景观实践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感知——“我和环境的关系。”其宗旨就是在教育中鼓励、激发儿童的户外学习和玩耍,使儿童与环境的连接更活跃、更主动、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并开发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社会感知可能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现状中,这部分有待提高。与人协调、合作是户外环境教育的一大重要功能。专门针对这项功能的儿童游戏场所也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专项。

儿童感知与环境关系:参与性景观实践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来支持玩乐的益处:

- 通过自由玩乐,儿童能够学会表达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 准许孩子们与小伙伴尽情玩乐能够提高他们体恤他人观点的能力,也就是合作、分享、互相帮助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如果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多来自电视电脑书籍、习题或只需调动两种感觉官能的媒介,那么其感知能力可能会退化。嗅觉、触觉、味觉以及对空间运动的感知,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 如果孩子在户外活动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少,那么他们在接触外界时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可学会如何(安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由此为长大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4]

(1)自我感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一个小孩从小到大,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从最早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情绪的认识,以及后来对人类的起源,对死亡的认识,问题是随着小孩的成长渐进的。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涵盖了小朋友从早期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对自我粗浅的意识,到后来对个体情绪的认知。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关于愉快(happy)、暴躁(grumpy)、沮丧(sad)等等有关情绪,明白这些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是正常的,需要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进一步,孩子们还应该质疑和探索,人到底是不是猴子变的,人是否有灵魂,或者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

有些自我感知,上升到哲学,可能人穷其一生而无所知。所以人对世界以及人本身的神秘感产生出畏惧感,从而也成为人的好奇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自我感知的教育,同时可以从环境中给出。一个有针对性的景观环境,可以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比如目前景观设计学的一个专项分支——疗愈花园(Healing Garden),就是从医学、心理学角度,结合景观设计形成的一个跨学科的方向。(www.xing528.com)

(2)环境感知——“我和环境的关系。”

从早期小孩对于生活周围比如影子和反光(shadow and reflection)的好奇和观察,到后来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索,人对环境的感知随着人类的发展也持续地产生新课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人对司空见惯的东西产生疑问,想知道为什么。从身边的、能触摸到的,到不可及的、需要想象的——阳光、空气、雨水、夜晚、星云,每一样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都是一门科学。在孩子的大脑被现有的知识体系充实完备以前,充分发挥对这些事物的想象,为将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图1 安吉桃花源景观总平面图

目前的景观设计另一个方向,就是科普性景观(Learning Landscape)——从环境中学习(learning through landscape,简称“LTL”)。其宗旨就是在教育中鼓励、激发儿童的户外学习和玩耍,使儿童与环境的连接更活跃、更主动、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并开发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

(3)社会感知——“我和社会的关系。”

这里说的是个人与社会组成的关系。交通工具、合作交流、与人相处(比如分享、轮流)、社会规则,这些都是作为社会上的人必须了解并且娴熟掌握的。社会感知可能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现状中,这部分有待提高。如果一种社会价值观过多地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而无视分工协作,社会的整体功能往往低效。虽然利弊显而易见,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被忽视。结果就是社会上受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比例越来越高,而社会的文明始终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与人协调、合作是户外环境教育的一大重要功能。游戏玩耍中与人分享、轮流、协作,是对社会感知充分地实践。专门针对这项功能的儿童游戏场所也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专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