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重建党组织的关键

武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重建党组织的关键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重建党的地方组织1928年,武宣建立的党组织在国民党反动当局镇压下受到破坏。组织没有了,但党员还存在,并分别转入分散隐蔽的活动。3位党员在武宣中学建立直属省工委领导的中共武宣临时支部,覃秉寿任支部书记,武宣重建了党组织。

武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重建党组织的关键

(一)革命火种还在燃烧

坚持两年多的武宣农民运动于1928年7月在国民党右派的血腥镇压下,大批党员和革命骨干遭杀害,活动由公开转入隐蔽分散进行。中共武宣县委原书记潘业俊避开这场灾难后,奉命转到容县工作。共产党员陈义光1929年转南宁后参加百色革命,后到瑞金参加长征。韦敬礼回到武宣中学读书,得到校长李长华庇护,幸免于难。原通挽农协会执委覃春甫去南洋躲避,原东乡农协会骨干刘铁民、严少英、银聘三、韦廷献、覃永昌等去他乡避难。还有一批骨干分子也在各方隐蔽活动。党组织虽然受到破坏,但是播下的革命火种还在燃烧,并且越烧越旺。

(二)进步青年接受革命思想教育

1933年至1935年,武宣进步知识青年龙德洽、覃秉寿、韦敬礼、廖超楠(廖洪)等先后考取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时任校长杨东莼有意识的聘请了一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说的教授任教。其中胡乔木、千家驹、胡绳、杨潮等不少人是中共地下党员。该校教学观念新潮,教学方法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剖析社会矛盾深刻,深受进步青年学生欢迎。

县工委成立旧址——原武宣镇东街学宫巷东乡陈家公馆(韦铁汉 摄)

武宣考取该校的青年学生龙德洽、覃秉寿、韦敬礼、廖超楠等人在校中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自觉参加学校里建立的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反法西斯大同盟”(这些盟员后来都成为中共党员)。这所学校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进步青年学生,培养革命骨干力量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www.xing528.com)

(三)重建党的地方组织

1928年,武宣建立的党组织在国民党反动当局镇压下受到破坏。组织没有了,但党员还存在,并分别转入分散隐蔽的活动。1936年11月12日,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陈岸到武宣中学找到覃秉寿,并给覃秉寿和韦敬礼补办了入党手续。3位党员在武宣中学建立直属省工委领导的中共武宣临时支部,覃秉寿任支部书记,武宣重建了党组织。

1937年1月,中共临时支部吸收中学生韦天强(韦世刚)等入党,成立中共武宣县支部。支书为覃秉寿,委员为韦敬礼、韦天强,支部划归南宁特委领导。

1937年4月,随着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省工委委员黄彰到武宣领导工作。在武宣县城学宫街陈家公馆召开中共党员会议,把中共武宣县支部改为中共武宣县工作委员会。工委书记为覃秉寿,组织委员为韦敬礼,宣传委员为韦天强。武宣第一次建立县工委。一个月后,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全县有共产党员24人,建立了5个支部。

中共武宣县支部遗址——老武宣中学(陈德仁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