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武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战略措施。2018年全县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3万元以上,面上村收入达2万元以上。创新组织开展三方见面活动与扶志、扶智、扶技“十个一”系列主题活动、“五星励志促脱贫·勤劳致富奔小康”活动。与此同时,将安置小区一、二层设计为有500平方米100个摊位的商铺,免费提供给搬迁户就业、创业。

武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武宣县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建立起识别贫困户大数据平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战略措施。压实帮扶责任,安排5669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6377户,实现干部到村到户帮扶全覆盖。

实施“破壳·成长”行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整合涉农资金3011万元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建设了45个贫困村光伏发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发电站产权和售电收入归村集体所有;投入1150万元,以委托经营方式,由县农投公司代建养猪场,出租给正大集团,以获取年分红方式,确保23个村级集体收入为零的“空壳村”每年有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盘活村集体土地山林、鱼塘、厂房等资源入股企业、专业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特别对将原有承包不合理和闲置的集体资产,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收归集体所有,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再承包再开发利用,实现“薄弱村”集体收入可持续增收。县内制糖企业与行政村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发展糖料蔗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全县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3万元以上,面上村收入达2万元以上。桐岭镇和律村通过探索实施“村社股份制”合作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动党员群众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建设中来,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股份制的发展模式。参与的党员、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资金入股有分红、参与务工有工资等增加收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党员群众的创业激情高涨,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乡创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元到14万元的飞跃。2018年,武宣县在来宾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广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简报》刊发了武宣县的相关经验。

从心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和对帮扶的认可度。出台《武宣县扶贫产业武宣土鸡代养实施方案》《武宣县企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办法》等政策让群众安心。采取分类扶持办法,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制定落实搬迁户后续产业扶持政策,将安置小区一、二层设计为商铺,免费提供500平方米100个摊位给搬迁户就业创业。开展搬迁对象就业、创业培训和扶贫就业专场招聘会,激发群众创业就业脱贫致富。开展了“五星励志促脱贫·勤劳致富奔小康”扶志、扶智主题活动给群主暖心。开展评星、授星、颁发星级荣誉牌匾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产业发展、教育补贴、医疗补助等政策,开展诚信、感恩、励志等宣传教育活动。创新组织开展三方见面活动与扶志、扶智、扶技“十个一”系列主题活动、“五星励志促脱贫·勤劳致富奔小康”活动。梳理贫困户2016年以来享受的扶持政策,完善扶贫受益明白卡,让群众了解政策,明白自己应该享受和已经享受的政策、补贴,传递党的关怀让贫困群众暖心。把思想扶贫与乡村振兴、文明村屯创建相结合,开展选树脱贫致富典型活动聚心。先后评选表彰了39个“文明示范屯”、471户“文明示范户”和370户“脱贫示范户”,形成了“村村树示范、屯屯创示范、家家争示范”的良好局面,在贫困户中形成了“要发展、争脱贫”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群众脱贫信心。

整合资金补齐基础设施攻坚工程短板。整合部门资金和涉农资金,紧紧围绕整县脱贫摘帽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进交通、饮水、危房改造、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投入资金7492.85万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653个。其中,有路通村屯项目29个、危房改造项目525个、有安全饮水项目8个、有电用项目26个、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65个,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提升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武宣县在全区扶贫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地处大瑶山区的东乡镇洛桥村是武宣县“十二五”时期贫困村,也是“十三五”时期建档立卡贫困村,两年来,自治区审计厅和武宣县各部门注入项目资金450多万元,完善了环村路、滚水坝、巷道硬化,新建了3.5公里中小型水渠和廷则村的篮球场,为全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95盏,村委也修建了休闲广场。2017年底,洛桥村达到脱贫摘帽“十一有一低于”标准,顺利通过自治区核验。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2016年,武宣搬迁任务为173人,2017年1523人,2018年200人。全县已完成搬迁455户1900人全部搬迁入住,入住率100%。县政府制定了《武宣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实施方案》,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确保真正能搬“迁得出,住得下,富得起”。与此同时,将安置小区一、二层设计为有500平方米100个摊位的商铺,免费提供给搬迁户就业、创业。在此基础上,向搬迁对象发布就业岗位信息1500多条,为搬迁对象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举办就业扶贫(易地搬迁)专场招聘会和技能培训班。62家区内外企业提供就业岗位710个,目前有444户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落实每户1人以上(含)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就业,就业人数共838人;有11户38人无劳动能力,已落实民政低保等相关扶贫政策;安排搬迁户子女在县城就近上学学生143人。(www.xing528.com)

金融扶贫攻坚作为战略支点。武宣下发了《2016年武宣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筹备成立村、镇、县三级工作机构,完善了小额信贷的组织保障工作。通过探索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经营模式,选定14家县域范围内的诚信企业作为贫困户小额信贷经营主体,按8%红利托管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全县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83亿元,受益贫困户6273户。其中自主经营2236户贷款金额9234万元;委托经营3826户贷款金额1.91亿元。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发展产业的难题。通挽镇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机构,落实专人联络对接扶贫信贷工作,指导村级成立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利用圩日、传统节日等人群集中地方宣传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帮扶责任人入户解读扶贫政策,各村召集贫困户开会统一贯彻信贷政策;组织镇、村干部配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贫困户的评级授信、放贷工作;结合实际,按照“能股就不合、能合就不租、能租就不断”的原则,引导贫困户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并根据自身能力利用好小额信贷发展产业。有122户贫困户通过评级授信到放贷程序,累计发放贷款152万元。2018年,武宣县在全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多措并举打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攻坚战。全面推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实现29种慢性病的签约率达100%,大病救治率达100%。在全市率先启动健康扶贫一站式即时结算,建立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确保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5%,门诊特殊慢性病报销比例达80.5%。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责任机制,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4%。全县认定就业扶贫车间19家,带动贫困人口121人。《广西日报》头版刊发《车间建村头 脱贫有盼头——武宣县建设“扶贫车间”观察》。

培育职业农民加大传帮带力度。武宣县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立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等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依托县、乡党校和职业教育中心等平台重点培育大胆创业的农村经济能人“带富头雁”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归雁”。全县培育县级和乡级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3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武宣县先后投入313.16万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3期,培训8552人。扶持贫困村“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中职、高职学历生,大学本科学历生843人。积极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脱贫攻坚,《武宣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脱贫攻坚“生力军”的主要做法和现实启示》获得了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充分肯定并获全区推广。东乡镇政府因势利导,加以政治和技能的培训。东乡镇风沿村村干部主动带领群众外出学习考察,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种植了1万亩红心柚,吸收了6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贫困户覆盖率达91.1%。发展的“风沿柚获”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原在广东深圳打工的思灵镇青年何建兴月薪有5000多元。2014年,他返回家乡种植莲藕,并牵头成立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平安屯的莲藕产业发展到1000多亩,红心柚1300亩,96%的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