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裘衣的地位与现代改变

古代裘衣的地位与现代改变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就有对对裘衣的刻画。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今已少见能手工制裘衣的作坊、店铺或手艺人。古代的裘衣制品,多采用野生动物的皮毛作为原料,而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现代社会,裘衣原料不再使用野生动物皮毛,改为人工养殖的动物皮毛,所以现代的裘衣其实也脱离了古代的身份、地位象征,回归原始社会意义的“御寒蔽体”意义,成为人们衣物样式的一种选择而已。

古代裘衣的地位与现代改变

“衣”的甲骨文

“裘”的甲骨文

原始社会时期,以狩猎为生的先民就会用骨针连缀兽皮,做成可以御寒蔽体的衣物,便是最初的裘皮服装。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印证。甲骨文“裘”和“衣”字的差别,即是衣服的外表增加了均匀须状的毛。彼时纺织技术尚未出现,所以着动物毛皮所制衣物其实是比较一般的日常生活所需。

随着社会变革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裘皮服饰被列于历代礼仪服饰之中,人们又在这些裘衣当中分化出一些“贵重”的代表,染上政治色彩成为着衣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如商周仅有天子能穿大裘,黼裘穿着者为诸侯,卿、大夫最高可穿狐白裘,狐青裘豹褎等裘衣则是士阶层也能穿用的,犬裘、羊裘属于庶人穿用,且连这些裘衣要不要配裼衣也是有讲究的。据《礼记·玉藻》:“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旧唐书》也有:“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凡十二等。”《宋史》有:“朝服,裼衣之下有裘,裘之下有中衣。”

用裘皮来代表和区别官职高低这种服饰政治,一直延续到清代宫廷。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就有对对裘衣的刻画。墓主人是北齐政权的太尉太保尚书令,壁画再现了北齐达官显贵奢华生活,墓正面北壁,墓主人穿着白色饰黑色花纹的裘衣,与夫人手端漆杯坐于帷帐下的床榻之上,周围有各式食物及服侍的婢奴。

早于北齐的忽必烈穿的也是类似裘衣。元代刘贯道所绘《元世祖出猎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中,忽必烈也正是穿着白色夹黑条纹的裘皮外衣,裘衣之下是红色的中衣。忽必烈是北方的草原英雄,据研究,历代以降,裘皮服饰也的确在北方更有市场和发展空间,但随着政治的大一统及国与国或地区间交流加深,其实南方也出现过些小有名气的裘皮服饰。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元代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吟咏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生平的后世诗词中,就有吟咏这位大家裘衣的句词。譬如金代元好问就有诗《王子文琴斋》,咏道:“相如四壁消何物,直要文君典鹔鹴”,描绘出一帧西汉时期贫富悬殊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人私奔共同生活后,因为资金周转不来要典当卓文君的鹔鹴裘(除兽皮外,古代的裘衣还包括鸟类羽毛织成的服装,鹔鹴裘即是当中相当珍贵的一种)的事。(www.xing528.com)

诚然,这一故事有待更多资料佐证考究其真实性,但在汉代的中国,的确有比较景气的毛皮市场,据《四川通史》记载,时中亚北部诸国如康居、奄蔡等盛产毛皮,这些毛皮沿着丝绸之路,输入都城长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出现了不少“狐貉裘千皮”和“旃席千具”的专营毛皮的店铺,而南方丝绸之路起始于成都,经云南出中国后到达缅甸、印度、阿富汗,然后继续往西至中亚,且成都也是汉代五大经济中心之一,这也就不排除成都是前文所述“大城市”之一。

总府街裘衣店

清末民初的《锦城竹枝词》也记录有成都人穿裘衣的情况,曰:“额围貂勒学昭君,短短皮衫浅浅裙。衣料尽挑新样制,梅兰竹菊兼冰纹。”成都民国时期一张老照片里,总府街上四川省商会联合会与成都“裕昌源号”茶业公司之间,就是一家裘衣店,店主将裘衣制好整齐地悬于店门口招揽顾客。新中国成立前,在龙潭寺一带,也分布了一些自产自销、前店后厂的裘衣制作作坊,各个作坊都有技艺成熟的裘衣制作手工艺人。新中国成立后,龙潭寺双碉堡的成都皮毛厂、一心桥南街成都裘衣厂等企业还从事起对外贸易,出口转汇。

成都裘衣制作的原料大多来自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种毛皮,据1996年的《若尔盖县志》,当时该县除按计划内销部分牛皮外,其余便“全部调发成都皮毛厂加工转出口”。

手工制作裘衣的工序复杂,天然的动物毛皮干燥后皮质发硬并且易遭虫蛀,同时带有臭味,且易折断,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先期加工,原始人最先会采用用力揉、捏、搓兽皮的方式使之变软,随着社会工艺水平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使用油脂物使动物皮张保持柔软性或使用酸液浸泡兽皮等方式使之保持柔软。使用酸液浸泡兽皮这一技术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原先使用的是从提取枥树或柳树中鞣酸制成的酸液浸泡,现在改为芒硝、朴硝等物质进行鞣制,这一工序称作硝熟,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裘》就有记,但十分耗时,制成一件裘衣大抵有近三十道工序,这与快节奏发展的现代生活步调相向而驰。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今已少见能手工制裘衣的作坊、店铺或手艺人。

原先成都的东大街、浆洗街还有近十家裘衣制作店,后都因城市变迁、生产工艺的繁复、御寒服饰的多样、经济效益较低等原因渐逝视野,在为数不多的老一辈人坚持下,这一制作工艺才不至失传,2008年这一工艺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陈朝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拜师龙潭地区因擅长裘皮制作而小有名气的罗利森,约4年左右学成后自立门户,在龙潭寺场镇开店,引来许多城里人和外地人慕名做衣,20世纪80年代狐皮背心月销量有时能有200多件。

古代的裘衣制品,多采用野生动物的皮毛作为原料,而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现代社会,裘衣原料不再使用野生动物皮毛,改为人工养殖的动物皮毛,所以现代的裘衣其实也脱离了古代的身份、地位象征,回归原始社会意义的“御寒蔽体”意义,成为人们衣物样式的一种选择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