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水市革命老区教育文化建设及发展史

广水市革命老区教育文化建设及发展史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0年6月,成立冬学教育委员会,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识字运动,掀起“文化回老家”热潮。1952年8月,成立扫盲业余教育委员会,使一大批文盲摘掉了帽子,广大工农群众的孩子能够入学读书。二是对旧有的教育机构进行恢复、整顿、改革。基本政策是“三原”政策,目的是把旧式学校改造成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学校。

广水市革命老区教育文化建设及发展史

教育事业。1949年应山解放,人民政府接收旧政权办的学校。一是1950—1951年贯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放宽学生入学年龄,学生大量增加。县委开辟多种途径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1949年12月,广水镇总工会创办工人夜校,开展扫盲教育,有学员300名,为新中国成立后扫盲教育之始。1950年6月,成立冬学教育委员会,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识字运动,掀起“文化回老家”热潮。县文教科专门印发农民识字课本,全县共组织万名青壮年农民进入冬学学习。1952年8月,成立扫盲业余教育委员会,使一大批文盲摘掉了帽子,广大工农群众的孩子能够入学读书。1953年,对小学进行全面整顿,同时把所有私塾改为公办小学。全县有冬学、民校209所,民师333人,学员6839人。二是对旧有的教育机构进行恢复、整顿、改革。基本政策是“三原”政策(即对教职员工保持原职、原薪、原工作),目的是把旧式学校改造成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学校。为补充教师力量,1952年2月,将私立广材中学改为初级师范学校。9月,县政府遵照教育部关于接办私立中小学的指示精神,将全县私立中小学(含私塾)全部接管,延续千年的旧式学校被社会主义新型学校所取代。

文化事业。县委积极贯彻党的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现实服务”的思想,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1949年12月,应山的文艺工作者组织县初中和城关小学教师、机关干部排练歌剧白毛女》,并到全县巡回演出,向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大大激发了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1950年3月,中苏友好协会应山分会成立,各区镇设分会,各乡设支会,会员2.5万余人。文艺工作者经常利用这一活动阵地,组织文艺晚会,展览苏联图片,订阅中苏友好画报,宣传苏联建设成就。1952年7月,省中苏友协到应山放映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53年春,开办业余俄文学校,学员70人,为对外文化交流之开端。12月,县委发动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首先从学校开始,全县的文艺界、医务界陆续参加,思想改造运动发展到整个知识界。这次运动对知识分子采取“教育、改造”的方针,从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入手,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帮助知识分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www.xing528.com)

在恢复国民经济期间,县委、县政府注重加强领导,调整生产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既为应山老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良好基础,又是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还是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