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场所中空间层次性的认知与设计

城市场所中空间层次性的认知与设计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的空间格局,即指平面布局关系要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由公共性的部分逐步引入到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私人性质的布局层次。同时,层次性也含有在场所空间构图中要具有的丰富且多层次的层次感概念。层次感反映环境空间和建筑层面的序列关系、主从关系、渐进的层次关系。场所的空间布局要层次分明,在渐进的空间变化中体现层次性。

城市场所中空间层次性的认知与设计

(1)重复和韵律

视觉构图中某一主题的重复或再现,有助于人为环境中的整体性与和谐统一。采用重复的设计手法既可以加强环境景观的统一性,又能够加强构图韵律的节奏感。在环境构图中常运用线的重复、方向的重复、大小的重复、形状的重复、质感的重复、色调的重复等,这些都是环境设计中经常运用的手法。

条理性和重复性创造韵律感的必要条件,节奏仅仅是简单的重复,韵律则是有“情调”的节奏,或有思想性的节奏。场所空间给人的印象是丰富或单调,都可通过韵律构图的手法来达到形式美的要求。韵律又称旋律或节奏。在音乐中,韵律有节拍、音量和时间三个要素,其基于时间的变化而反复。在绘画中,韵律则由色彩、色度、色量及空间构成,并由强弱两种形态要素来做有规律的连续运动。场所景观中的韵律美则是由个人的感动而传于外表的一种感情表现,人的感情方面的旋律有时并不完全属于视觉上的感受,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感觉之中。

(2)层次性——环境背景

在场所格局的安排中,要使其使用的公共性程度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布局,即按人们的亲疏关系、人的行为流线程序来布置宅院或布置场所空间的总平面,从而形成空间层次。所谓的空间格局,即指平面布局关系要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由公共性的部分逐步引入到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私人性质的布局层次。同时,层次性也含有在场所空间构图中要具有的丰富且多层次的层次感概念。层次感反映环境空间和建筑层面的序列关系、主从关系、渐进的层次关系。场所的空间布局要层次分明,在渐进的空间变化中体现层次性。

在户外,人们总想要寻找一个既能使他背部得到保护的处所,又能眺望到紧接他们前方这个空间之外的某个更大的开口。这一观察的现象表明,任何使人感到舒适的地方得具备两个条件:①靠背;②能看到更大的空间。所以在很小的户外空间,如在私人的花园里,要以角落作为靠背,设置的座椅要能往外看着花园。如果安排得当,这就是个舒适的角落,而不会给人以幽禁之感。当规模较大时,要使小广场或活动场地的一端面向更大的街景开放。当具备这种规模时,广场和场地本身即形成一种可以让人依靠的背景作用,而从这一背景也可以向外眺望更大的远景。城市的环境背景是不能替代的,背景建筑代表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中原有的历史性建筑应该受到尊重,如果新建的大楼把环境背景遮盖或淹没,那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更不用说新老建筑需要有所联系和呼应了。例如,北京饭店经历了四个时代的建设,1910年左右的第一代北京饭店显赫一时,第二代是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第三代是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第四代是20世纪90年代接建的。其规模和体量一次比一次大,当初在色彩和阳台上均考虑了要与老北京饭店有所呼应、和谐,到了第四代则将第二代北京饭店的侧立面包容在它的大厅之中,变室外为室内(图6.15),也不失为尊重环境背景的一种手法。然而在香港,中环快速兴建的建筑式样的个性化使得城市中心区就像个杂乱的动物园,埋没了背景建筑。

(3)时间性——戏馆遐想

时间感的传递如同表达空间感一样重要,时空两者结合就是创造场所景观的尺度。设计师可以将过去居住者使用过的物件保留下来,或保留那些易于引起人们怀旧感情的东西,或把新旧加以对照,使人产生对于时间消逝的怀念。例如,把旧屋或部分古屋整修利用,保留现有的老树,在植物栽植上考虑到每日性和节日性的时间特色,提供时限性的大庆典活动的场所等。除了强调地域感之外也要有偶发性,只有在场所环境中表现时间性才能使居民和场所地段空间建立浓厚的感情。例如,那粗糙表面岩石的质感,表现的是大自然成年累月的时间杰作,长期风化的天然色彩更是别具一格,它能表现出力量与永恒的时间感。

图6.15 北京饭店

旁白:第四期接建的北京饭店的环境背景,将原侧立面设计为新建部分的室内中厅。(www.xing528.com)

广东会馆(天津戏剧博物馆)(图6.16),是个宁静四合院,建筑本身与其空间相比,就好像戏曲的舞台之于戏曲艺术本身。舞台是有限的,戏曲艺术却是无限的,演员通过“舞台想象”来再现角色扮演的过去;建筑是凝固的,空间是流动的,从剧本到舞台形象的过程,就好像建筑三维空间的建造过程;而从“演出时间”到“戏剧时间”再到观众“感受时间”的过程,就好像参观者从三维空间中读取四维空间信息的过程。通过戏楼可以感受到空间的高潮,“围观”心理可以衍生出来“观演的本原”概念,舞台就是会馆,会馆就是舞台。广东会馆始建于1901年,为广东人唐绍仪等捐资兴建,既有广东民居的精致,又有北方建筑的沉稳。广东会馆中的戏台坐南面北,观众可以三面观看演出,分上下两层,下为方桌散座,上为包厢;承重木架南北净跨19m,东西18.5m,屋顶中部逐段升高,两侧射入天光,自然形成了内外空气的对流;舞台为悬臂结构,前台柱子以垂花装饰,上部的挑楼既扩大了后台的使用空间又限定了表演的范围;戏龛中部的天花藻井为异形斗拱堆叠而上成圆形,金漆耀眼,既加强了照向舞台的灯光,又强调了超越现实的戏剧感;舞台的楣子、华板、隔扇、挂落、雀替布满木雕,如狮子绣球、凤凰牡丹松鼠葡萄、松竹兰花等,刀法细腻,做工严谨,与桌椅家具相得益彰。当演出京剧时,夸张的脸谱、亮丽的服装、光艳的行头、精美的道具,形成了整体空间的表演中心。

图6.16 天津戏剧博物馆内景

旁白:时间性的戏馆遐想。

(4)连续性——网络空间

一个完善的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必须连续地组合在一起,如果整体中的某些部分是可有可无的,那就不是整体中的真正部分。各部分之间要靠连续性结合为整体。因此,连续性也是体现形式美的手段,是场所构图中的一项基本要素。我们所指的场所景观中的连续性构图不只是形象上的,而且也是感觉中的。在有连续性的场所构图中,可以通过组织空间序列、空间之间的连续,如墙面、地面、顶棚、室内室外光与影的变化效果,光影与倒影的连续,图案的穿插交替连续等,来产生第四度空间——时间性。

准则建筑创作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潮,它们追求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奇、特、怪,而是对传统形式主义的抗衡和消解。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一次“无准则建筑”展览中,强调从运动变化中的透视所折射出的建筑新形象(图6.17)。运用网络空间技术的设计方法、动态设计原则便捷地联系多种空间功能。网络空间网格化的连续性已成为现代城市与建筑设计的重要特征,及寻求运动与连续变化中的空间设计技巧。设计师从地形图的格网中来组织空间,网络空间的连续性是显示城市生活多样性、多元化及其内在联系的手段。

图6.17 网络空间

旁白:上左图为2002年伦敦的某公寓;上右图为伦敦南岸派拉摩非(Paramorphe)处的门道;中图为2001年法国“激动的叶子”;下图为2003年无准则建筑展览中的网络空间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