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雄踞北方:契丹勇士最后远征

雄踞北方:契丹勇士最后远征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小受到皇室贵族教育的他,骑烈马,拉硬弓,善骑射,可谓天潢贵胄,同时精通契丹文和汉文,文武全才,是契丹帝国的最后一颗名将之星。1123年,耶律大石率军袭击金朝军队,战败被俘。目前,契丹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此时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作为一名臣子,耶律大石的确背叛了他的君主,但是对于他的部属族人而言,他超越了狭义的忠诚,成为契丹民族的指引者,带着契丹帝国最后的勇士们开始向西远征。

雄踞北方:契丹勇士最后远征

雄霸中国北疆200余年的契丹帝国,被新兴的女真打击得摇摇欲坠,举国上下到处流传着“女真满万不可敌”的传言。

就在契丹帝国生死攸关的时候,一位契丹贵族将领在历史舞台上闪亮登场了,他就是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字重德,是太祖皇帝的第八代孙。从小受到皇室贵族教育的他,骑烈马,拉硬弓,善骑射,可谓天潢贵胄,同时精通契丹文和汉文,文武全才,是契丹帝国的最后一颗名将之星。

天庆五年(1115),也就是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人反辽的第二年,耶律大石考中进士。他首先被任命为翰林应奉,不久又被提拔为翰林承旨,承担起为皇帝起草诏书的重任。在契丹语中,翰林被称作“林牙”,因此这位才具不凡的青年贵族常被称为“大石林牙”。

耶律大石踏上仕途之时,正是辽国开始覆没的时候:1116年,金军占领东京,耶律大石出任泰州刺史,后又调任祥州刺史;1120年,失上京,中京危机,北宋也想乘机占领燕云十六州,耶律大石调任辽兴军节度使,守卫南京道。1122年,金军大举进攻,取中京,下泽州。天祚帝从南京撤退,受到金军的掩袭,仓皇逃奔,“乘轻骑入夹山”,与外界消息隔绝。

当天祚帝出走南京时,宰相张琳、李处温与秦晋国王耶律淳奉命留守南京。至是,数日命令不至。耶律大石、李处温便与南京都统萧干等拥立耶律淳为帝,据有燕、云、平及上京、中京、辽西六路,史称这一短命政权为“北辽”。1122年,耶律大石打败了南线宋军的两次进攻,但是北线的金军又逼近长城。这时耶律淳已忧惧而死,其妻萧德妃称制,料定难以抵挡金军,便逃离南京,同耶律大石去投奔天祚帝。

虽然没有保住萧德妃的性命,但耶律大石还是说服天祚帝赦免了参与拥立耶律淳为帝的其他人员,天祚帝赐予酒食,并任耶律大石为都统。1123年,耶律大石率军袭击金朝军队,战败被俘。

次年,耶律大石逃归,并带回一支军队。耶律大石被俘之后的经历,以及他是如何逃出金人魔爪的,在《辽史》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翻阅《金史》,我们才找到了事情的真相。被俘初期,耶律大石受尽了蹂躏,这些对于他来说还不是最残忍的事情。不久,金人又逼迫他作为向导,带路去袭击夹山泥潦中天祚帝的行营。我们无法得知耶律大石的心里经过了怎样的煎熬。但他最终无奈地选择了合作,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忍辱负重的蛰伏。

由于耶律大石带路,隐匿在夹山之中的帝国行帐很快就被金兵找到,天祚帝之子秦王、许王、后妃公主等及辎重车万余辆皆为女真俘获,只有梁王逃脱。这时天祚帝正好在应州一带“游猎”,从而幸免于难。天祚帝听闻这个消息,曾邀击金军于白水泺,试图雪耻。结果再次被击溃,不仅另外一个儿子赵王被俘,还在狼狈逃窜中把玉玺给弄丢了。

几百年后,这块玉玺被一个牧羊人发现,送给了蒙古大汗。在清帝国击败蒙古的最后一个汗王林丹汗的时候,这块玉玺又被献给清帝。兜兜转转几百年,这传国玉玺还是落在了女真人的手里。

这次袭破天祚行营,使耶律大石彻底得到了金人的信任,就像之前叛辽的耶律余覩一样,不仅得到了金朝的高官厚禄,还被命以统兵,随金人继续讨伐天祚皇帝。金人忘记了,耶律大石并不同于耶律余覩,他虽然给金人做向导,但内心还是倾向于契丹帝国的。因此,在金人西征途中,一日,耶律大石带着七千骑兵,逃回了天祚帝帐下。

天祚帝应该并不知道前次的偷袭是耶律大石带路,不然以他那种睚眦必报的性情,肯定不会接纳这支军队的。

天祚帝兴奋地留下了耶律大石和他带来的队伍,不久又得到阴山室韦谟葛失的支持。阴山室韦谟葛失部是一支神秘的部落,有人猜测,他们也许是蒙古部落的祖先。在得到两支生力军后,天祚帝自谓天助,又谋出兵,收复燕云。

得知天祚帝的想法之后,与金人有着多年作战经验的耶律大石,明白这一计划无疑是自取死路。目前,契丹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此时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于是他毫不客气地否定了皇帝的想法:“过去金军刚刚攻陷长春、辽阳的时候,陛下不去广平淀迎战,而是前往中京;金军攻打上京,陛下却南下燕京;等到中京也被攻破,陛下又到了西京;后来又逃到夹山这里。过去军队尚完好,陛下却不思备战,避战而行,如今金人已占了帝国大半疆土,国势已到这种地步,却突然想到主动出击。陛下你认为以现在的情况,不是以卵击石吗?”

这段话言语犀利,咄咄逼人。

刚愎自用的天祚帝听后,勃然大怒,二人不欢而散。

天祚帝这时根本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坚持出兵。耶律大石知其不可能成就大业,于是杀掉了天祚帝派来监视自己的萧乙薛和坡里括,率200铁骑连夜离开天祚帝大营。(www.xing528.com)

他走后,天祚帝出兵,先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很快被金军打败,1125年春,在逃亡党项的途中被金军俘虏,契丹帝国最终灭亡,距耶律大石出走只有半年。

作为一名臣子,耶律大石的确背叛了他的君主,但是对于他的部属族人而言,他超越了狭义的忠诚,成为契丹民族的指引者,带着契丹帝国最后的勇士们开始向西远征。

耶律大石率兵向西进发,第一站就是可敦城(可敦,契丹语“皇后”之意)。可敦城曾是契丹帝国在西北的一个军事重镇。帝国从太祖时期开始就对西北地区较为重视,太祖还亲自带兵征讨、开边。圣宗时,诏皇太妃(萧绰太后之姐)领西北路乌古等部兵及永兴宫分军,抚定西边。统和二十二年(1004)根据皇太妃的奏请,以可敦城为镇州,设建安军节度使司,选诸部族军2万余骑屯驻,并规定“凡有征讨,不得抽移”,成为西北边防重镇,西北路招讨司常驻于此。辽末,金军南下西进,全国震荡,但西北仍然安定,军力亦未受损失,且有御马数十万匹。

耶律大石一行西进,到达可敦城,召集在此的七州长官和十八部首领开会。耶律大石说:

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剪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剪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

这一篇极好的演说词,全文只有92个字,先述辽朝历史,次讲目前形势,然后说明自己西来可敦城的目的,最后发出号召,可谓言简意赅,激烈慷慨,伤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之情洋溢纸上,800年后的今天读之犹受其感染,可想当日听众感动之状。

史载,“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松漠以北旧马,皆为大石林牙所有”,国家规模初具。

根据耶律大石的初期活动,结合这篇演说,我们可以看出,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优秀政治思想,把“国家”和“黎庶”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比之当时北宋的一些政治家更为进步,在世界上也不逊色,难怪他后来一到中亚就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并未因宗教关系而遭到反对。要知道,宗教信仰问题历来都是中亚地区一个严肃且严重的问题,西辽以一个崇佛国家的身份,来到中亚却没有遭到宗教排斥,这在中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建立政权后,贯彻“养兵待时而动”的方针,没有主动出击金朝。这里的地理环境对他们也是有利的:“沙子里,在沙院西北,去金国四千里,广有羊马,人藉此为生,五谷惟有糜子荞麦,一岁一收。地极寒,而草茂,冬月不雕,虽枯不梗,马可卧、人亦可卧,柔如毡毯。南接天德、云内;北连党项国南关口,到此数程无水。旧契丹有使命往还,用皮球乘水,驼负之。”

耶律大石进入这一地区后的活动情况,史书缺乏记载,我们只能根据金朝和宋朝收集并记录下来的一些情报加以复原。金军西南、西北两路权都统斡鲁很快就得到关于耶律大石的情报,他在这年十月向朝廷报告说:“辽详稳挞不野来奔,言耶律大石自称王,置南北官属,有战马万匹”,“畜产甚众”。金太宗批复“攻讨大石,须俟下报”。也就是说,金朝对耶律大石也采取了慎重态度,说明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已立住脚,并拥有相当的兵力。何况出兵可敦城、越过沙漠也并非一件易事,特别是大部队行动。

1125年夏,金西南、西北两路权都统完颜希尹向金廷报告:“闻夏人约大石取山西诸郡。”太宗答复:“大石(与夏)合谋,不可不察,其严备之。”由此可见,当时耶律大石正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争取邻国,这是情理之中的做法,但是说他要出兵山西,恐怕是边将夸张,耸听朝廷,为自己军入夏境抢掠进行开脱。所以太宗并不叫他们进讨,只是严加戒备而已。同年末,宋朝的边将也得到关于耶律大石的情报,官员向宋廷献言:“夏国之北,有大辽天祚子梁王与林牙萧太师,统兵十万,出榜称:‘金人不道,与南朝奸臣结约,毁我宗社。今闻南朝天子悔过逊位,嗣君圣明,如能合击金人,立我宗社,则前日败盟之事,当不论也。’”这个情报,除去阿谀之词不管,单就内容讲也很不准确,清代学者厉鹑在《辽史拾遗》一书中早已对梁王称帝与大石无关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且大石亦不姓萧。但是这个情报却反映了耶律大石的势力已很强大,引起了宋朝的注意,并派出人持书联系。

耶律大石去可敦城途中曾得鞑靼人的资助,当时为了逃避天祚帝的追兵,耶律大石带领部众向北昼夜兼行三日,越过苍莽的大青山,渡过奔流的黑水河(今茂名安旗百灵庙北七十里爱必哈河),来到了鞑靼人的聚居地。在那里,耶律大石得到了当地详稳(契丹官称)的热情资助,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此时契丹虽然在女真的打击下日渐衰微,但是在西北诸族中仍然拥有崇高的号召力。

从那以后,耶律大石与鞑靼人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1127年,鞑靼人因与耶律大石通好,拒绝卖马给金朝。金朝遣使问罪,双方关系紧张,看来耶律大石政权在外交上争取邻国、孤立金朝的活动是成功的:西夏、鞑靼都已倾向于他,并同金朝发生了矛盾。

这年,金太宗下诏伐宋。河北诸将欲罢山西兵,并力南伐。粘罕以为不可,说:“耶律大石在西北,交通西夏。吾舍陕西而会师河北,彼必谓我有急难。河北不足虞,宜先事陕西。”看来,这时耶律大石政权的势力已获得很大的发展,这也从宋朝使臣赵子砥的《燕云录》中反映出来:1128年年初,他在金国“盛闻(大石)结集兵马及数十万,待时兴举”。

1129年,南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向朝廷报告,耶律大石派人持国书来南宋,为西夏截留,但原送信的汉人走过泾源,到达曲端处。同年,金泰州都统婆卢火向朝廷报告:“大石已得北部二营,恐后难制,且近群牧,宜列屯戍。”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情报,它告诉人们耶律大石政权聚集力量的时期已经结束,开始向外发展,取金朝的北部二营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起初金朝认为“以二营之故发兵,诸部必扰,当谨斥候而已”,但是很快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于次年(1130)派耶律余覩、石家奴、拔离速进讨耶律大石,征兵诸部族,但诸部族不从。石家奴至兀纳水而还。金朝的这次征伐,虽然没有同耶律大石的军队正式接触,但是它却向耶律大石政权发出警告:金朝已由过去的“绥靖”政策转为“征讨”了。

确如金朝所料,耶律大石政权经过五年生聚,军事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决定向外发展。在正式行动之前,耶律大石和他的臣下对四周国家做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并进行过军事试验。光复旧疆,重建契丹帝国,固然是他和他的臣下最为向往的,也是神圣的事业,但严酷的事实告诫他们此路不通:新兴的大金帝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处于上升时期,其实力大大超过他们,金军的进攻虽然半途而返,但不等于他们失败,更不等于他们无防御能力。但是,当时中亚的情况完全相反,高昌回鹘王朝、哈喇汗王朝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进入衰落时期。耶律大石政权决定先向西发展,扩大领域,建立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然后再来征服金朝,“复我疆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