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治理河流并改善水利情况

如何治理河流并改善水利情况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水县境内沟河纵横,洼坡相连,雨量不均,易涝易旱。北部紧靠沙河,河堤低薄,且多陡弯,每年汛期,上游洪水奔腾而下,民夫日夜防护,常有溃决之患。新中国成立后,商水县历届县委和政府均认识到,水害是全县人民贫穷落后的一大根源,无不把防洪除涝兴修水利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除涝方面,首先根治了汾河。通过兴修水利,初步改变了商水多灾低产的面貌,对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何治理河流并改善水利情况

商水县境内沟河纵横,洼坡相连,雨量不均,易涝易旱。北部紧靠沙河,河堤低薄,且多陡弯,每年汛期,上游洪水奔腾而下,民夫日夜防护,常有溃决之患。中部汾河横贯,河道窄浅,排水不畅,每到夏秋雨季,坡水横流,常常泛滥成灾。历史上,商水人民深受水旱之害,并与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但终因历史条件限制和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影响而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商水县历届县委和政府均认识到,水害是全县人民贫穷落后的一大根源,无不把防洪除涝兴修水利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对破坏生产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的沙河洪水,坚持抓好河道堤防“岁修工程”,县境内69公里长的沙河南堤,进行了多次培修。“75·8”大水后,南堤又普遍增高1米,并对危险堤段,分别做了混凝土护岸或砖石护岸,整修了月圈,消除了隐患。新中国成立后,除1953年柴湾决口一次外,至今未曾发生过决口事故。

除涝方面,首先根治了汾河。从1954年起,对汾河先后进行了五期7次治理,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加宽加深河床,加高加厚河堤,两岸预留滩地,部分河段裁弯取直。并对其49条支流进行了开挖整修,在支流沟河入口处修建涵闸,使全县坡洼地积水有了排水通道。其次,分阶段改造了坡洼地。1950—1953年,由于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商水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了排除洼地积水,保证作物适时播种,县、乡政府组织农民就地挖沟排水,疏浚小沟河,以解决眼前问题。这一阶段,全县共治理洼地面积5000多亩,建桥涵560座。虽然治理面积小,标准低,但也收到一定成效。1954—1978年期间,商水年年抓治水,先后按3—5年一遇标准,治理了以汾河为主的骨干排河道6条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道40条,打开了大部分地区湖坡洼地的排水通道,降低了地下水位。这一阶段,全县共治理坡洼地42.5万亩,挖沟河动土8780万立方米,建桥、涵、闸7006座。随着坡洼地的大面积改造,灾情大为减轻,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全县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2.2亿市斤上升到1978年的4.9亿市斤。

农田灌溉方面,以发展井灌为主,提引河水灌溉为辅。自1963年,全县共打机井8907眼,打其他井11276眼,井灌面积达68.1万亩。此外,在沙、汾河沿岸先后建机灌站37处,有效灌溉面积达71800亩。并利用周口枢纽工程拦蓄沙河水之利,于1975年建成沙河邵庄引水闸,挖沟开渠,引沙河水灌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万亩,并为井灌补给了地下水源。(www.xing528.com)

通过兴修水利,初步改变了商水多灾低产的面貌,对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水县“五湖十八坡”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