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曲靖卫所制度:军民府解析

明代曲靖卫所制度:军民府解析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升曲靖府为曲靖军民府。土司制度的推行,巩固了朝廷对曲靖的统治。明代移民云南的人数达250万左右,曲靖就占40余万。明代后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已大大超过曲靖本地的土著民户。卫所制度的建立,屯田制度的实施,以汉族为主体的大量中原民族迁徙进入曲靖,以军屯、民屯、商屯的方式定居下来,于是曲靖出现了“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67]的局面。

明代曲靖卫所制度:军民府解析

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领30万大军往征云南。

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领精兵10余万,驻扎曲靖以拒明军。农历十二月,两军40万人马列阵,陈兵于白石江上。这场史称“一战定云南”的“白石江大战”,最后以蒙古大军大败,达里麻兵败被俘,明军攻克曲靖、占领石城,征服云南,结束蒙元在云南的统治,影响了此后云南数百年历史

1382年,明王朝改曲靖路为曲靖府,下辖南宁、亦佐二县和沾益、陆凉、马龙、罗平四州及寻甸府,府治设在南宁县(今麒麟区)。东川府(会泽县)改隶四川布政使司川南道;沾益州(宣威县)明初隶属曲靖府,洪武十六年(1383)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乌撒卫,永乐元年(1403)又改隶曲靖府;师宗州隶临元兵备道广西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四月,升曲靖府为曲靖军民府。

白石江战役中,元军赖以固守的堡垒石城,就首当其冲成为明军攻击的目标,战争结束后沦为一片废墟。在战争结束6年之后,洪武二十年(1387),放弃石城旧址,由著名的地理学家汪藏海选择距石城西南方向约5里的寥廓山下,东、南、北三面高突,西面平缓的“堂局”福地上建造曲靖砖城。“筑砖城,周六里三分,高三丈厚如之。雉堞高一丈,垛口一千六百三十余。设四门:东曰乐耕、南曰来薰、西曰胜峰、北曰迎恩。增二楼于城北,曰临漪、曰眺京。设鼓楼于城中。”[61]明代曲靖府城建成后,一直作为曲靖的行政中心,沿用至今。虽然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但西门街、东门街依然保留下了古城的风韵。

在明军统一云南的过程中,地方势力、特别是地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反抗严重扰乱了政府的正常管理,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洪武十七年(1384),亦佐土酋安兆反明。”“洪武二十年(1387),越州土知州阿资反叛,率众烧普安府治,大肆掠夺。朱元璋命沐英进讨,斩其头目满已青。”[62]其中以越州土官龙海、阿资父子的叛乱活动危害最大,伤亡最重。朝廷历时八年(1387~1395)才讨平阿资父子的三次叛乱。为此,西平侯沐英奏请朝廷同意,在云南设立卫所,加强对少数民族势力的控制。曲靖府先后设立了曲靖、平夷、越州、陆凉四卫,及木密、凤梧、杨林、马龙四个守御所,“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并守之,控制要害”。[63]成化十二年(1476),设曲靖兵备道分署驻曲靖府,辖曲靖、寻甸二府,四卫、四守御所,加强对府、卫、所的控制。

明朝统一云南后,政治上土流并用,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委派流官管理,在偏远山区,实行土司制度,利用少数民族中的贵族充任地方行政长官,管理王朝还不可能直接统治的地区,以便于“额以赋役”,听从王朝的“驱调”,土官世袭,流官委任。明朝先后在曲靖设置的土司分别有东川土府(驻会泽),禄氏世袭土司;沾益土州(驻宣威),安氏世袭土知州;平夷卫(驻富源)龙氏世袭土官;陆良州资氏世袭土官;马龙州安氏世袭土官;罗雄州普氏世袭土官;越州海氏世袭土官。土司制度的推行,巩固了朝廷对曲靖的统治。(www.xing528.com)

明王朝出于“屯田之政可以舒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64]的政治现实需要,实行屯田。“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曰商屯。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有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65]洪武十五年(1382),留镇曲靖的明军开始屯田。洪武十七年(1384),明王朝从中原移民到曲靖屯田,南宁县、沾益州、陆凉州是屯田的主要区域。明代移民云南的人数达250万左右,曲靖就占40余万。明代后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已大大超过曲靖本地的土著民户。

为了消除封建农奴制经济和清除土司的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明王朝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世袭的土司统治,改由中央直接任命流官进行统治,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遭到了封建农奴主的顽强抵制,虽一度强制推行,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后来明王朝“顺夷(土司)情,以续绝世”政策的实行,导致封建农奴制的重新抬头,曲靖府所属各州县的土司也乘势进行割据,改土归流政策流产。

为进一步加强王朝对云南的统治,明朝在交通沿线设驿递、铺舍、分军驻守,为邮传服役。“云南有驿无递,故以堡代之,有驿必有堡,堡主递送,领以百户,世职其事,实以军士,世役其事。”[66]并于山区道路每十里或二三十里各设哨戍守。明朝在曲靖设置邮传,60里置一驿,有南宁驿、白水驿、沾益驿、倘塘驿、可渡驿、炎方驿、松林驿、马龙驿等十驿。同时,在曲靖府、州、县境内距城较近的关隘设白水关、松韶铺、十里铺、遵化铺、阿幢桥等巡检司分治。明代,东驿道成为中原进入云南的第一通道,今富源胜境关成为入滇第一关,沾益白水“泉关”,成为入滇第二关,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这些驻守军户,也开屯耕种,所设驿、铺、堡、哨逐渐发展成为市镇和村落。

卫所制度的建立,屯田制度的实施,以汉族为主体的大量中原民族迁徙进入曲靖,以军屯、民屯、商屯的方式定居下来,于是曲靖出现了“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67]的局面。军民屯垦戍守的“所、营、堡、屯、哨”等也逐渐成为居民点,永久地成为了曲靖的地名。至今,曲靖大多数人的家谱里,都自称祖先是来自南京应天府,这是明代汉族移民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更是国家的认同。

曲靖的戍屯,是以中原内地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移民的直接结果,改变了元以前历代王朝进入云南的汉族“变服从俗”的局面,农耕文化的提升和资源的合理运用,使曲靖真正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聚居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