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靖史话:彝族文字的创造者

曲靖史话:彝族文字的创造者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是唐代南诏国时期东爨纳垢部彝族酋长的后裔。阿,这个名字本身就很离奇。贵州《大定县志·风土志》也记载:“安国亨(明朝人)所译《夷书九则》,内载阿,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彝字。”[20]直接说明阿创造了彝族文字。此后老彝文的使用连绵不断,作品遍及西南地区。阿创造了彝文,为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传播,插上了翅膀。

曲靖史话:彝族文字的创造者

是唐代南诏国时期东爨纳垢部(今云南省马龙县)彝族酋长的后裔。阿,这个名字本身就很离奇。在中国古今汉字字典里面都没有这个“”字,按照汉字形声字的读法,读字读半边,念“可”字的音。唯一的意思,就是他的名字。

关于阿与《韪书》的事迹,不仅在曲靖广为流传,历代是也颇多记载。

“纳垢部酋长之后阿隐居半个山(今马龙县月望乡半个山村),搜集一千八百四十号字母,三年始成,名曰:‘韪书’。”[15]旧唐书》是关于阿“韪书”的较早记录。

据《大明一统志》记载:“阿,马龙纳垢部酋之后,隐居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爨人至今犹习之,占天时人事亦多应验。”[16]

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蛮云纳苟部,一名撒匡。元立千户,后改为马龙州。其州僰、罗罗处,而罗罗尤多,不识文字,凡有交易、借贷,辄以片木刻其物品日期、多寡字之数于上,折而分之,彼此各藏其半以取信,亦上古之遗风。然亦有爨字,如蝌蚪状,盖其同类自用耳。”[17]

天启《滇志》记载:“爨蛮:有夷经,皆爨字,状类蝌蚪,精者能知天象、断阴晴。”[18]

“唐阿,纳垢夷之后,隐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书,爨人至今习之,以为书法。”[19]《大清一统志》也采纳了这个说法。(www.xing528.com)

贵州《大定县志·风土志》也记载:“安国亨(明朝人)所译《夷书九则》,内载阿,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彝字。”[20]直接说明阿创造了彝族文字。

一部部史书的记载,都指向了唐时纳垢(今马龙)酋长后裔阿,以及他所创造的“韪书”,或曰形如蝌蚪,“能知天象、断阴晴”的“爨字”,“即今彝字”,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老彝文。

文字是文化载体,是文化传承的符号。作为民族文字的老彝文,虽然使用的范围、人群有限,主要是在彝族的毕摩(祭司、巫师)慕史(歌师)等知识分子中流传。但是毕竟一直在使用,并留下了大量典籍、碑刻、铭文等。

现存老彝文字出现最早为贵州大方《妥阿哲纪功碑》,上面有“建兴丙午年”的年号,即蜀汉建兴四年丙午(226)。但是此后上千年时间中再无第二例出现,只能证明年号出现了问题。再者就是贵州六枝特区的《拦龙桥碑记》,是记事的,刻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此后老彝文的使用连绵不断,作品遍及西南地区。

夷经早就有了,自从有了夷人以后,就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但是如果没有爨字“韪书”,夷经就只能继续口口相传,或者如“白狼歌诗”用汉字来记录。阿创造了彝文,为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传播,插上了翅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