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市场、大学视角下的资源配置考察

政府、市场、大学视角下的资源配置考察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在现实中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有很多,但依据“三角协调模式”理论框架,从政府、市场、大学三个视角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形成机制。以“985”院校等学术选拔性较高的院校为例,由于该类院校的特殊定位,使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利益格局中成为潜在的利益群体。但是由于政府资源配置原则的转化,高等教育配置差距不断扩大。本研究尝试对扩招前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区域间差异的变化态势及其影响机制展开分析。

政府、市场、大学视角下的资源配置考察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机制的过渡,可以发现资源配置背后的牵动机制并非单维度,而是来自政府、市场以及院校自身的多维力量互动的产物。这种多元化机制的存在,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所建构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市场、大学“三角协调模式”。该模式认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到政府、市场及学术权威三种势力的整合影响,不同国家的发展各有偏向,是上述三种力量不同程度的结合(Burton Clark,1994)。作为解释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三角协调模式”在各类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式。加雷斯·威廉斯(Gareth Williams,与矢野真和)更是将其沿用至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机制研究,有效地解释了资源配置机制背后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力量冲突(Gareth Williams,1995;矢野真和,2003)。

尽管在现实中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有很多,但依据“三角协调模式”理论框架,从政府、市场、大学三个视角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形成机制。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机制而言,首先不能忽视的影响要素是政府效应。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高教财政投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供给能力,受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所谓市场要素的影响。同时,从政府决策层面而言,又受到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对于高等教育倾斜度两大要素的制约。也就是说,政府如何定位教育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位置,以及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财政预算分配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高等教育所能获得的公共资源的水平。

其次是市场效应的存在。随着高校经费筹措中市场机制的不断渗透,市场在经费筹措和配置差异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里,可以将市场环境分解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需求两大要素。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人才的委托培养企业或社会团体的捐赠等渠道,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高等教育的资源筹措提供了有效支撑。另一方面,在近十年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费收入成为高校资源筹措的核心渠道之一的背景之下,市场环境中旺盛的高等教育升学需求,也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保障。(www.xing528.com)

最后是大学自身的组织禀赋效应,也就是院校的经费自筹能力。由于各院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特征不同,如学生规模、学科方向、行政隶属关系和院校学术选拔性都存在很大差异。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中,这些院校的组织禀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985”院校等学术选拔性较高的院校为例,由于该类院校的特殊定位,使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利益格局中成为潜在的利益群体。具体而言,“985”院校不仅在获得来自政府的财政专项拨款中占有极大优势,即便在筹措外部资金时,由于其拥有的学术与社会声望,这类院校在吸纳来自社会的横向科研合作、捐赠收入等方面也占据绝对优势

在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的中国,民众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诉求已不再局限于数量的公平,质量公平成为民众教育公平诉求的新的内涵。但是由于政府资源配置原则的转化,高等教育配置差距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出怎样的差异特征?究竟政府、市场、大学在资源配置差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程度的作用?本研究尝试对扩招前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区域间差异的变化态势及其影响机制展开分析。分析素材来源于1993—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