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藏高原东缘滑坡灾害强度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东缘滑坡灾害强度变化研究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前后5年的崩塌比率基本一致,但震后5年的泥石流比率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和崩塌堆积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物源。表4-2 汶川震区的历史滑坡数据概况图4-9 汶川地震前后滑坡密度分布及其变化图

青藏高原东缘滑坡灾害强度变化研究

1.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频率变化

汶川地震影响,地震前后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发生了显著变化(表4-1、图4-8)。地震前后5年的地质灾害都是以滑坡为主,分别占规模较大地质灾害总数的67%和56.5%,震后5年的滑坡比率相对减少。地震前后5年的崩塌比率基本一致,但震后5年的泥石流比率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和崩塌堆积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物源。与震前5年相比,震后5年来的地质灾害总体频率明显增长,大约是震前的4.8倍。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均有较大增长,其中泥石流频率的增长最为迅猛,增长了约647%,其次是崩塌和滑坡,分别增长了约425%和298%。

表4-1 汶川震区的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频率变化

注:表中地质灾害数量为地面调查数据。

图4-8 汶川震区的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频率变化

2.地震前后滑坡密度变化

选取汶川震区2003—2013年共11年的滑坡数据(表4-2),其中震前5年(2003—2007年)滑坡898处,同震(2008年)滑坡59 519处,震后5年(2009—2013年)滑坡3576处。由于地震前后的滑坡数据主要为点格式,因此为了方便不同时期滑坡密度的对比研究,这里的滑坡数据全部选用点格式。采用滑坡点密度表达方式计算汶川地震区域在震前[图4-9(a)]、同震[图4-9(b)]和震后[图4-9(c)]的滑坡密度空间分布,计算过程中采用的搜索步长为2km,然后通过震后和震前滑坡密度相减,得到地震前后的滑坡密度变化[图4-9(d)]。相对于地震前后的滑坡密度空间分布,同震的滑坡密度空间分布更加集中于高烈度和发震断裂附近的强烈地震影响区域。在图4-9(d)中,正值表示震后滑坡密度大于震前滑坡密度,负值表示震后滑坡密度小于震前滑坡密度。相对于震前滑坡密度,震后滑坡密度总体上增加较明显,其中高烈度和发震断裂附近区域的滑坡密度增加更为显著,这些变化可以归因于地震效应对震后滑坡的持续影响。(www.xing528.com)

表4-2 汶川震区的历史滑坡数据概况(2003—2013年)

图4-9 汶川地震前后滑坡密度分布及其变化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