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发展漫话:君子比德于玉

中国美术发展漫话:君子比德于玉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礼乐文化的全面展开,周人所崇尚的“君子”又在尊贵、有德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加丰富而独特的内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内涵,即“君子比德于玉”。图2-14黄玉跽坐人像商河南安阳妇好墓就这样,“美玉”与“君子”的精神气质发生了共鸣,它们之间有着天生的吻合,于是“君子比德于玉”。

中国美术发展漫话:君子比德于玉

玉是随着石器创造而被史前人类发现的制品材料,它具有坚硬的质地、丰富的色彩、柔和的光泽、温润的触觉,所以,一开始玉便成了人们珍视的佼佼者,是否拥有它,拥有的数量,往往成为显示等级身份乃至财富的一种标志。商代贵族墓葬小屯妇好墓就出土了大量的玉饰制品,它们形象简洁、造型庄重、色泽优美、栩栩如生。雕琢的玉人多数呈跽坐姿态,少数作立像,其中的一件黄玉跽坐人像,头顶盘辫戴冠,身着华丽衣服、腰佩宽柄饰物,据推测为墓主人妇好的形象,它凝结了殷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图2-14)。

至周,玉不但保留了几千年来积淀在它身上的贵重成分,而且随着周人的崇文尚德,它又被赋予了新的高尚、典雅、完美的品格。在这里,玉是最珍贵的礼品,“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经》)。玉还成为时人最崇尚的佩饰,甚至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之说。周人喜欢用“君子”来称美人的言行风范,如《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中更是听到一片“君子”之声,“显见君子,莫不令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很显然,“君子”正是周人区别于前代的审美理想之所在。

“君子”最初多是就地位的尊卑而言,偏重于劳心者、治人者的层面。不久,“君子”也含有道德品行的成分,上层贵族兼有品行者才被称为“君子”,这正是周人等级观念和“以德配天”精神的体现。后来,“君子”开始更多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而不再拘泥于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此后,“君子”便演化为一般的尊称、敬称,成为理想人格的代名词。随着礼乐文化的全面展开,周人所崇尚的“君子”又在尊贵、有德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加丰富而独特的内涵。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呢?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内涵,即“君子比德于玉”(《礼记》)。对玉的偏爱,使古人有意识在玉身上寻找时尚所推崇的种种美德。如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时说:“玉,石之美者。具‘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原来,玉竟有如此完美的品德。玉那种圆润光滑、色泽柔和、温凉适中的特有质地,它给人的感觉不是强烈的刺激,而是温馨、宁静和谐,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图2-15)。这正与人温和、恭谨、宽厚持重、文雅合度的秉性相一致,表现的也是一种有张有弛、有礼有仪、恰如其分的人格风范。玉要“切磋琢磨”才能焕发纯洁晶莹的光彩,人要经过礼的规范才可以获得文质彬彬的美,于是“玉不琢,不成器”又成了君子修养、磨炼的象征。“古之君子必佩玉”,随着佩玉碰撞发出的音乐之声,“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礼记》)佩玉摆动发出的悦耳之音,正与君子规矩中节的举手措足相协调,共同组合成一种和谐的美的风范。

(www.xing528.com)

图2-14 黄玉跽坐人像 商 河南安阳妇好墓

就这样,“美玉”与“君子”的精神气质发生了共鸣,它们之间有着天生的吻合,于是“君子比德于玉”。就内质而言,君子须有仁德、操守、义节,所谓“正人君子”是也;就外在形式而言,君子须仪表端正,举手投足合乎礼仪规范,所谓“莫不令仪”是也;就情性禀赋而言,君子须稳健谦和、温厚友善,所谓“谦谦君子”是也。这就是周人心目中的“君子”,正所谓“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图2-15 玉镂雕谷纹“长乐”壁 东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