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闵行灯会:海派乡土文化,鲤鱼灯舞盛行

闵行灯会:海派乡土文化,鲤鱼灯舞盛行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闵行镇向有举办灯会的风俗,俗称出灯、行街提灯会,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举办,因此又称元宵灯会。本地最流行的是鲤鱼灯、狮子灯、龙灯、蚌壳灯等。由于盛行灯会活动,镇上向有灯彩制扎技艺传承,声名远扬。鲤鱼灯舞,俗称“鲤鱼跳龙门”,当年盛行于老闵行和塘湾、北桥、马桥等地区。为此,闵行人偏爱鲤鱼,灯会最多最亮的总是鲤鱼灯。理教信众上街出会时,由一女青年手执上书“万命伞”的纛旗开路。

闵行灯会:海派乡土文化,鲤鱼灯舞盛行

闵行镇向有举办灯会的风俗,俗称出灯、行街提灯会,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举办,因此又称元宵灯会。这种传统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每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廿四天天会出灯,然后逢三、六、九或二、五、八晚上必有灯会,四乡提灯者都会组队赶来,一直闹到将近清明节,选一天白天集会(称出白灯),以示本年度灯会结束。

本地最流行的是鲤鱼灯、狮子灯、龙灯、蚌壳灯等。各支队伍以灯为主伴以舞蹈,配锣鼓的为武灯,配丝竹演奏的为文灯,大多直到半夜才散场。据生于1927年1月的张文华介绍,当年其祖父在镇上开饭店,他十四五岁时尽管还在读书,决意想组队参加出灯,第一次自己动手扎了狮子灯,而临出发表演时,不慎“狮子肚”内蜡烛火倒下烧了灯具,他不甘心请人帮忙又扎了一只。结果,他的队伍有一只狮子灯、六只云牌灯(一人持两只)、四件打击乐器,大家轮番上手表演。每天共有二十多人参与,事后“请吃饭”坐了三桌。张文华尽了兴,祖父却“吃不消”了。

由于盛行灯会活动,镇上向有灯彩制扎技艺传承,声名远扬。20世纪40年代时,镇上拥有几位知名扎灯高手,扎灯扎得最好的要数精于工艺的顾精良、热情奔放的“蓬头阿红”(北街伤科郎中,因留有长头发,人们识其形而忘其名)。镇上不少人会自己扎灯,更多的人喜欢提灯“轧闹猛”。每逢正月里镇上的私塾开学时,家长们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交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本地传承至今的有民间舞蹈《鲤鱼灯舞》和《万命伞》。(www.xing528.com)

鲤鱼灯舞,俗称“鲤鱼跳龙门”,当年盛行于老闵行和塘湾、北桥、马桥等地区。相传,清嘉庆元年(1796)李林松北上赴考,在横泾码头上了船,忽有两条尺把长鲤鱼跃到船头。随行书童脱口惊呼:“鲤鱼跳龙门啦!”果然,李林松此去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为此,闵行人偏爱鲤鱼,灯会最多最亮的总是鲤鱼灯。由“安徽帮”的鲤鱼灯与“苏北帮”的舞草龙组合成舞蹈《鲤鱼跳龙门》,在锣鼓声中两支灯队互相追逐竞技,还用竹子搭成龙门,设有七个门洞,表演者手持鲤鱼灯穿梭其间,场面十分热烈。2013年,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理教公所举行宗教仪式,并行街表演传统舞蹈《万命伞》。理教信众上街出会时,由一女青年手执上书“万命伞”的纛旗开路。平顶万命伞由一人撑持,用大红绸缎精心绣成,高一丈有余,上面绘有四只如意头,葫芦顶是单足欲飞的丹顶鹤,嘴衔黄花菜。伞围分上下两层,上层绣双龙戏珠图案,下层绣捐资者姓名。从伞顶四周垂下四根绳带,由女青年牵扯着,两男青年站在两边,随时用丫杈撑持伞把,使其保持平衡。遇较宽阔的场地时,在纛旗带领下走一个剪刀形路线后,再继续前进。随行乐队演奏丝竹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