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新楼:海派乡土文化的县治地标

民新楼:海派乡土文化的县治地标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决定向北移至县政府附近,沿沪闵公路西侧重建一座钟楼,作为新地标。建筑整体为中西合璧的效果,乡人戏称“身穿中山装,头戴瓜皮帽”,成为沪闵公路的一处地标。同年8月8日,新钟楼揭幕启用,正式定名为“民新楼”,也称“民新塔”,但乡人仍俗称“北桥钟楼”。“民新楼”虽处解放军驻地,但“造反派”疯狂地用铁锤轮番敲砸铜钟,怎奈钟体坚固,只敲掉双龙钟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民新楼”被拆除。

民新楼:海派乡土文化的县治地标

明万历十四年(1586),寺僧仁漳主持重铸大铜钟,高1.46米,直径1.8米,重三千多斤。为此北桥人至今常说:“北桥穷虽穷,还有三千六百斤铜。”崇祯六年(1633)六月二十五日,遭飓风钟楼又毁,折断一根楠木大柱。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十二日,寺僧雪岑主持重建钟楼,万历铜钟的钟声重新响彻四方

步入清代,明心教寺进入鼎盛时期。康熙三十七年(1698),钟楼大修。乾隆十年(1745),寺僧德芳、惕庵等主持重修钟楼。因此,数百年间,这座明心寺钟楼一直是本地最显眼的地标性建筑物,风光传世,深入人心。

清光绪年间,因涉及松江白雀寺淫寺事件,明心教寺遭毁,钟楼从此失修,风光不再。

1931年冬,地方士绅动议相商募款重建明心寺钟楼。至1933年6月,募款五千七百三十余元。

不料,当年9月2日遭遇强台风过境时,二层砖木结构的钟楼被倾废,幸好铜钟无恙。

于是,决定向北移至县政府附近,沿沪闵公路西侧重建一座钟楼,作为新地标。

1934年5月,新建的钟楼基本竣工。新钟楼高近十八米,宽近九米,楼基平台宽十五米五十三,占地八十二平方米。一至二楼为混凝土结构,外形仿照北京地安门鼓楼呈四楞直筒方形。三楼有城堞式回廊,中间有厅堂,为砖木结构,单檐庑殿式屋顶,檐角如翼似飞,引得路人关注。建筑整体为中西合璧的效果,乡人戏称“身穿中山装,头戴瓜皮帽”,成为沪闵公路的一处地标。(www.xing528.com)

同年8月8日,新钟楼揭幕启用,正式定名为“民新楼”,也称“民新塔”,但乡人仍俗称“北桥钟楼”。钟楼底层为农产品陈列,二层设图书室,三层悬挂明心教寺大铜钟,供作息报时之用。墙外四周由沪上名士王一亭等题写“钟楼”“发人深省”“清澈闻根”“百八共省”等字样。钮永建为之谨撰记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造反派”以“破四旧”名义毁灭古迹。“民新楼”虽处解放军驻地,但“造反派”疯狂地用铁锤轮番敲砸铜钟,怎奈钟体坚固,只敲掉双龙钟辔。

1982年8月,上海市佛教协会将铜钟转拨龙华寺,安置在龙华寺大雄宝殿东南角廊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民新楼”被拆除。

北桥民新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