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派乡土文化:七宝到土山湾之旅

海派乡土文化:七宝到土山湾之旅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挖出来的泥土均堆在拐弯处,从而形成“土山湾”。一条蒲汇塘连接了土山湾、漕河泾、七宝、泗泾等地区,沿途乡人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密切。七宝老镇位于蒲汇塘中段,镇东过了横泾河便属上海县二十九保,土山湾属上海县二十六保,自古同为上海县高昌乡地界。光绪十六年,七宝喻家巷的张朴良全家为天主教徒,经喻家巷若望尼多莫堂神父的推荐,将二十岁出头的儿子张少圃送进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跟随沈则宽神父学艺。

海派乡土文化:七宝到土山湾之旅

清道光十六年(1836),江苏巡抚林则徐前来上海,主持蒲汇塘疏浚工程。为了解决河道淤塞问题,林则徐有意将蒲汇塘的流向改道,在李漎泾(又名法华泾)、肇嘉浜拐弯,不再往东经龙华港,而往南经日晖港,进入黄浦江。挖出来的泥土均堆在拐弯处,从而形成“土山湾”。

同治三年(1864)秋,江南教区徐家汇耶稣会创办的孤儿院由董家渡迁入土山湾新址。随后在此创办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内设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照相等工场,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无意间为封闭的中国开辟了通往西方的渠道。

一条蒲汇塘连接了土山湾、漕河泾七宝、泗泾等地区,沿途乡人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密切。七宝老镇位于蒲汇塘中段,镇东过了横泾河便属上海县二十九保,土山湾属上海县二十六保,自古同为上海县高昌乡地界。土山湾被今人称作“海派文化的摇篮”之一,当年近在“隔壁”的周边地区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光绪十六年(1890),七宝喻家巷的张朴良全家为天主教徒,经喻家巷若望尼多莫堂神父的推荐,将二十岁出头的儿子张少圃送进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跟随沈则宽神父学艺。张少圃满师后,成为工艺院木雕工匠,专事雕刻中式建筑用的装饰花板,直接参与了赴比利时建造“中国宫”的工程项目。经沈则宽神父做媒,张少圃与圣母院女工作坊的苏州姑娘殷莲子结婚成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9月25日,小夫妻俩生下了张充仁。不久,殷莲子抱病身亡,张充仁便随父亲在孤儿工艺院内生活。在这个“通往西方的渠道”里,张充仁快乐地成长,并喜欢上了绘画艺术,为日后成为雕塑艺术大师练就了“童子功”。(www.xing528.com)

圣母院女工作坊设有花边间,专事生产花边、刺绣等手工制品。1907年前后,由于修女和教徒的传授,这里的钩针花边技艺向周边乡间“小教堂”扩散,南张天主堂、七宝天主堂等均成为乡村妇女学习“结花边”的教学点。因此,当上海洋行将钩针编结制品列为出口商品时,这里自然而然成为首选的花边生产基地,从而让本地妇女凭借聪明才智又多了一项改善生活的家庭副业。

当时,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为本地大小教堂量身定制了各种建筑部件和宗教用品,尤其是圣母画像或雕塑、讲述宗教故事的彩绘玻璃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乡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年,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圣母院女工作坊学艺、谋生的本地人不在少数,修女和教徒们传授的也不会仅仅是花边。土山湾是通往世界的渠道,近在“隔壁”的本地人自然得益匪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