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点分类及产生原因

教学点分类及产生原因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教学点形成的时间和产生的原因,可将“教学点”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村小”我们称之为“原始教学点”,这类教学点是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通常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校历史较长。另一类是“撤留型教学点”,是指由于学校生源不足出现年级断层,高年级的学生撤走之后形成的教学点。按学校所在的地区划分,将处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称为教学点。

教学点分类及产生原因

(一)教学点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各个行业都处于重新起步的阶段,急需大量人才。当时的教育观念陈旧落伍、经济基础差等原因导致学龄期儿童入学率极低,大部分适龄儿童由于家庭积极困难无法入学接受教育,为了解决儿童入学问题,我国各个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提出了“小学不出队,中学不出社”的口号。这一改革使我国的初级教育得到极大发展,农村建立了大量的“村级小学”。农村小学是以“适龄儿童就近上学”为原则,以“传承文化、提高农村人口的识字率、培养有文化、有素质的社会建设者”为目的,这一措施解决了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为学生入学提供了便利,也减轻了家庭由于教育投入而产生的负担,保证适龄的儿童都能入学,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学生数量有限,学校无法开齐六年制班级齐全的小学。根据教学点形成的时间和产生的原因,可将“教学点”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村小”我们称之为“原始教学点”,这类教学点是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通常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校历史较长。另一类是“撤留型教学点”,是指由于学校生源不足出现年级断层,高年级的学生撤走之后形成的教学点。

(二)教学点的概念(www.xing528.com)

关于学校的具体概念,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西周时期将学校称之为“辟雍”,清朝称为“学堂”,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改称“学堂”为“学校”。虽然各个历史时期对“学校”的称呼不同,但学校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民众素质的教育目的始终不变。有学者就我国学校的成立过程和作用对其作出了定义:①学校是获教育部门批准,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设立的教育机构;②教育机构是为了组织适龄人口进行科学的、有组织的、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按学校所在的地区划分,将处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称为教学点。范先佐教授认为:“农村教学点是我国农村发展,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小学阶段、有班级断层现象、以复式教学班为主要班级建制、且办学的规模较小。”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尤其偏远山区的适龄儿童的无法组成一个教学班,为了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接受教育,学校只有将年级相近的两个更多年级合并起来成为一个组合型教学班。在复式教学班级中,几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由一名教师授课,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课堂时间分成若干段,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与普通小学相比,农村教学点具有下列特点:①位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农村教学点所处位置一般较为偏远;②办学规模更小,一般是1~3年级或者1~4年级;③办学条件差;④学校大都是不完全小学,教师一般来自乡镇的中心学校。⑤具有附属性。教学点由乡镇的中心校进行管理,通常每所中心小学代管2至5个乡村教学点;⑥通常采用复式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计划、同一教室、同一教师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