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宝皮影戏:海派乡土文化的进城之路

七宝皮影戏:海派乡土文化的进城之路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众多毛氏皮影戏班除了在各地乡村以及周边集镇茶楼和大户人家演出外,还大胆地走进上海城区献演。看客们良好的口碑,使七宝皮影戏享誉沪上。后又有丁桂香皮影戏班前去演播了《岳传》全剧,从而使七宝皮影戏的影响扩展到上海以外的地区。

七宝皮影戏:海派乡土文化的进城之路

上海开埠后,上海滩逐渐成了“花花世界”,每日里“西洋景”层出不穷,令世人目不暇接。但是皮影戏花鼓戏之类的民间艺术被视作粗野俗气之物,走不进繁华的上海滩。

七宝镇西毛家塘(今联明村)被众人称为“毛痴子”的毛耕渔(1850~1907),在浙东学得具有南宋风格的全套皮影表演技艺后,回乡组建“鸿绪堂皮影戏班”,于光绪六年(1880)春在七宝镇解元厅作首场演出。从此,毛氏皮影戏班常年辗转献艺于各县乡镇,毛门弟子日益壮大,“七宝皮影戏”享誉沪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海派文化凭借上海滩商品经济优势和自由竞争氛围得以繁荣发展的好时期,给毛门皮影戏班的第三代传人从乡镇走进都市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于是,众多毛氏皮影戏班除了在各地乡村以及周边集镇茶楼和大户人家演出外,还大胆地走进上海城区献演。他们时常前去献演的知名场所有上海城隍庙春风得意楼茶馆徐家汇乐天茶馆(废旧杂品交易市场)、日晖港船码头茶馆、北胡家宅茶馆以及八仙桥、蓬莱市场、南码头、董家渡等地的茶楼。皮影戏班演出风格主动地吸收时尚的海派文化影响,果断地放弃过于粗俗之处,演出所用的语言、唱腔、伴奏音乐、影人造型以及艺人们日常言行等都日趋显得文雅,表现手法也有所改良,从而形成“海派”皮影的鲜明个性,也赢得了更多展示风采的机会。

1923年《沪谚外编》收录的民谣《做影戏》称:“借间房子做影戏,戏价便宜真无比。二十文钱便得观,越看越是称奇异。人物山川景致新,田庐城郭似身亲。一般更是夸奇妙,水火无情亦像真。”(www.xing528.com)

三十年代初,年富力强的马舜良(1886~1942,毛门戏班第三代传人)邀集各路弟子,组成一支精干队伍,倾心排演长篇剧目《三国》,终于获得邀请进入“大世界”作驻场演出。皮影戏的演出场子虽然不大,但每天下午、晚上连续表演,《三国》的故事被演绎得中规中矩,有声有色,持续四十多天的演出令看客们欲罢不能。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马舜良他们忍痛放弃了众多邀约,在“大世界”连演了三个冬季。看客们良好的口碑,使七宝皮影戏享誉沪上。

七宝皮影戏班在“大世界”游乐场旗开得胜,标志着在百戏竞争的“大码头”上真正地站住了脚,也标志着本土皮影戏艺术已经成熟,能够在江南地区独树一帜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陶鸿儒(毛门戏班第四代传人)与副手马关胜的出众演技引起了外国洋人的关注,曾连续两年被法国神甫邀请到莘庄南张天主堂去演出,被人们传为佳话。

1936年,塘湾乡陆雨根(毛门戏班第三代传人)皮影戏班应太仓红狮牌包车公司之请,在上海亚声电台演唱《薛仁贵征东》和《封神榜》中《群仙大破万仙阵》等剧目,时达半年之久。后又有丁桂香皮影戏班前去演播了《岳传》全剧,从而使七宝皮影戏的影响扩展到上海以外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