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响应号召,班长带头报名,申请迅速获批

响应号召,班长带头报名,申请迅速获批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我是班长,秦霭云是团支书,我俩以身作则带头响应号召首先报名,我们的申请很快得到市领导和校领导的批准。会上,我的好学友为我和霭云响应祖国号召感动得流下眼泪,她激动地说:“我深为我们班的两位同学能被批准下乡感到高兴。她们的行动是革命行动,她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她们不断努力,永远做党的好女儿。”

响应号召,班长带头报名,申请迅速获批

当时我是班长,秦霭云是团支书,我俩以身作则带头响应号召首先报名,我们的申请很快得到市领导和校领导的批准。这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问题。全校毕业班有五六十名同学报名,都因种种原因打了退堂鼓,最后只剩下我班三人——我、秦霭云和另一名班干部陈庭运。陈庭运在临下乡前夕被校领导留校当少先队的辅导员。霭云是秦校长的妹妹,又是团支书,思想比较成熟,她家庭支持她。但我就不同了,我遇到了很大的家庭阻力。我家最初是从农村来的,农村的艰辛父母最清楚,农村各方面条件可不如城市,他们舍不得让女儿去受苦。我一向父母表明我要到农村当农民父亲立刻发怒了:“父母把你养大,供你念书,从初中升高中易吗?指望你在城里找到一份好工作,有名有利有出息,想不到你却要下农村,简直太让人伤心了,你绝对不能去!”母亲说:“人家的闺女从农村往城里跑,哪有你这样的,由城里往农村跑,你这不犯傻吗?将来搞对象都不好搞。”我的叔叔是一名教师,平时最关心我进步。我征求他的意见,他说:“从道理上,我应该支持你去农村,可是从感情上我接受不了。”父亲硬说我不服从,他又耐着性子劝我:“只有父母才最疼爱自己的孩子,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受苦。谁都知道农村苦、条件差,将来有个病灾的,看病都没处看去。在市里干什么都比去农村强。下乡是自愿的,不去也行,咱不去了。实在不行,看情况有伴儿咱就去,没伴儿咱就别去了。”父亲这一软,我还真是有些犹豫了。

报名的人最后只剩下我和霭云,我想问问她现在怎样了。已是晚上9点钟了,我脑袋昏昏沉沉、身子晃晃悠悠地走出家门,心里非常烦恼。天阴沉沉的,我穿过大街小巷,恨不得马上见到我的伙伴霭云。走呀走呀,路越走越黑,路上的人越来越少,天偏偏又下起牛毛细雨来,雨打在脸上分外清凉。我顿时一愣。哟,霭云的家在哪里?我只知她家在西边,并不知详细地址。这样寂静的夜晚,置身于一条不见一人的胡同,吓得我腿都发软了。我脑子醒过来了,赶忙往回走,心想我这是怎么啦,自己就像做了一场梦。

回到家里,我怎么也睡不着,两眼望着天花板。这时市委书记、校长的话在我耳边回响:“青年人志在四方,哪里艰苦到哪里去……当新型农民是国家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傻子……”父母说我傻,就长了一个心眼,我就情愿做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傻子,一个心眼地为人民,一个心眼地为共产主义。我悔恨自己为什么动摇,这正是自己脆弱的表现,越这样,越应该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改造自己。我再一次向父亲表明我决心下定了,一定去农村!

一旦我的决心下定,父母还是通情达理的。父亲说:“现在的新事物、新形势,我们思想跟不上啦,女儿大了,由自己选路吧!自己觉得去农村好,那就去吧!”我高兴极了,心里就像开了花,父母大人,你们可同意啦!

父母亲忙着为我下乡作准备。母亲将一块存放了九年多的花布拿出来,不住在我身上打量。原来母亲怕农村冷,把女儿冻着,正思量着给我做一件新棉袄。接着她又拿出一块存放多年的大红被面,要给我做床新被。母亲还亲手用硬纸夹为我制作了一个针线盒。一年四季的穿戴、蚊帐、雨鞋、火柴、蜡烛等生活用品很快都准备好了。叔叔送来一双球鞋,为的是下地劳动穿着轻便又耐穿。婶婶认为农村缺医少药,为我准备了红药水、紫药水、消炎药、感冒片等药品。同学们也送来珍贵的礼物。孙智荣送给我手电筒,农村没电,晚上用来照着走路。杨素贞同学的礼物更有含义,她送来一面小镜子,寓意着人每天要清洗自己(包括思想)、检查自己。还有的同学送来书籍、日记本等等。(www.xing528.com)

学校通知我和霭云9月9日出发。临走前,老师和同学召开了座谈会。他们的每句话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上,我的好学友为我和霭云响应祖国号召感动得流下眼泪,她激动地说:“我深为我们班的两位同学能被批准下乡感到高兴。她们的行动是革命行动,她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她们不断努力,永远做党的好女儿。”我向老师、同学们表示,绝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希望,到农村一定好好干,做个文武双全的新型农民。

1957年9月9日是我最难忘的一天。真的要去农村开始新的生活,实现自己的志愿和理想了,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父亲、母亲一夜也没入睡,他们忙着为我整理行装。更使他们不安的是自己的女儿自小到大没离开过娘,这回要到艰苦的农村去吃苦,特别是还不知到什么样的苦地方落户,说实在的,父母打心眼里舍不得。母亲很难过,我临行时,她慢腾腾地走出胡同,送别自己心爱的大女儿,怕我不放心,强忍着不在我面前掉泪。我也尽量抑制自己的感情,不愿叫母亲多在我面前停留一会儿,这样也许会使她好受些。我对母亲说:“妈!快回去吧!到农村我一切会自己保重,放心吧!”因和平区只有我校两人下乡,领导安排我们与河西区的知青一起走。父亲将我和行李送上去往河西区人民礼堂的三轮车,我不敢回头再看看父亲,禁不住的热泪滚滚淌了下来。我心想,爹尽管放心,女儿到农村一定好好干,给您争光!

在河西区人民礼堂召开的欢送大会上,接收单位的领导也来接知青了。当时我只知自己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可不知具体到什么地方,直到到了欢送大会会场才知道,我要去的农村是静海县老东乡(在静海县的东部周边地区,即现在的赵连庄乡、王稳庄乡)。欢送会开完了,我们40余名知青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登上汽车,直奔静海县老东乡。别了,亲爱的养育我的天津城!别了,敬爱的天津父老兄弟!

啊,难忘的1957年9月9日!我从这天开始了知青生涯,在农村当农民,一干就是22年。22年,我经受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受着政治与自然的双重考验和磨炼。道路是曲折的,生活是艰辛的,但也增长了我的才智和坚忍不拔与生活抗争的能力。我的青春是在农村度过的,直到年老退休一直没有离开这块热土,真正干了一辈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