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设计传承:从设计到建成的20讲

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设计传承:从设计到建成的20讲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述社会化分工中,也形成了代代相传、持续演进、系统全面的标准设计。即便如此,中国在宋清两朝,形成了官方的“标准设计”,即大家都熟知的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主要起到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范和设计手册的作用。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工程建设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形成集官式建筑的标准、规范和工程做法于一体的“标准设计”。在继承和归纳历代营造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官式建筑做法。

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设计传承:从设计到建成的20讲

在上述社会化分工中,也形成了代代相传、持续演进、系统全面的标准设计。中国木构建筑之术在我国俗称“匠学”,主要依靠言传身教,以师徒相授,衣钵相传。很少有文人士大夫对其归纳总结,以文字图画记录下来作为知识广泛传播。即便如此,中国在宋清两朝,形成了官方的“标准设计”,即大家都熟知的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主要起到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范和设计手册的作用。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工程建设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形成集官式建筑的标准、规范和工程做法于一体的“标准设计”。

宋《营造法式》由宋徽宗朝将作监(皇家建筑营建的主管官员)李诫编著,他通过考究当时留存的图书资料,并走访经验丰富的工匠。在继承和归纳历代营造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官式建筑做法。(www.xing528.com)

总之,装配式建筑古已有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中,代表了其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是人类建筑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在东方的典范。一方面,中国古代的木作之制,通过模数、形制、接口、法式等标准化设计手段,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基于木构建筑的标准化体系,并成功地演绎为涵盖中、日、韩、越等东亚国家的国际化的通用标准。该标准虽然仅仅只是在工匠圈中口口相传,但构建了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区域性产业圈和产业链,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先进的工程技术。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木作之制,从工程技术升华为中华建筑文化和艺术。其斗拱、举折、飞檐、彩绘、空间、木雕、群落、园林等,构成了人类建筑史上两大建筑艺术系统之一的东亚木构建筑体系。在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时间,衍生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年代,演变出北京、江南、徽派、岭南、川蜀等不同地域为代表的不同派别的中国传统建筑多样化风格,是中华优秀建筑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值得我们结合新时代建筑科技,积极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建筑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建筑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