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第六辑:侮辱诅咒与宣泄情绪的文化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第六辑:侮辱诅咒与宣泄情绪的文化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在语言上宣泄愤怒、怨恨、不满,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人们越是担心短命、夭折、疾病等不幸降临在自己身上,便越是忌讳或极力回避“死”这个字眼。反过来,当咒骂者情绪宣泄转为恶意且希望自己恐惧的不幸降临在所憎恨的人身上时,就出现了以死亡、疾病、遭遇不测等为主要内容的咒骂语言。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第六辑:侮辱诅咒与宣泄情绪的文化

詈骂语既是人类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俗现象。人们在语言上宣泄愤怒、怨恨、不满,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1.禽兽类

例如“死狗”“癞皮狗”“哈巴狗”“狗日的”“驴日的”“猪头”“龟孙子”“王八蛋”“缩头乌龟”“鳖屎蛋子”“铁公鸡”“母老虎”“白眼狼”“臊老鸹”“豆虫”“狐狸精”等。将人比喻为禽兽,意为被骂者的行为或品格与某种动物有相似之处,抒发骂人者的憎恶之情和贬侮之意。

2.诅咒类

例如“短命鬼”“催死鬼”“饿死鬼”“挣死鬼”“替死鬼”“死不下的”“老不死的”“遭瘟的”“焦尾巴”等。失去生命是人类最恐惧的事情。人们越是担心短命、夭折、疾病等不幸降临在自己身上,便越是忌讳或极力回避“死”这个字眼。反过来,当咒骂者情绪宣泄转为恶意且希望自己恐惧的不幸降临在所憎恨的人身上时,就出现了以死亡、疾病、遭遇不测等为主要内容的咒骂语言。

【注释】

[1]高顺斌(1971—),男,宁夏固原人,宁夏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方言研究。(www.xing528.com)

[2]孙立新.西安方言研究[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

[3]张文轩,莫超.兰州方言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李树俨,张安生.银川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4页.

[6]邢向东,蔡文婷.合阳方言调查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2.

[7]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247-2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