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熙宁初变法:以择术为先的决策

熙宁初变法:以择术为先的决策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宗甫登皇位,右正言孙觉建议及早确定“国是”。所谓“国是”,就是指国家的“最高国策”“核心路线”。神宗问王安石“方今治当何先”,王安石回答“以择术为始”,并进而提出“每事当以尧舜为法”。神宗下定决心,将王安石的变法纲领确立为“国是”。然而这一“国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并没有达成共识,反而引起大批官员的强烈反对。对变法“国是”的争议,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为日后党争纷攘埋下了隐患。

熙宁初变法:以择术为先的决策

治平四年(1067)正月,在位仅4年的英宗去世,长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神宗即位时刚刚20岁,年轻而富有理想。他跟前面几位皇帝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不像真宗、仁宗那样把守成作为执政的标准,而希望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

神宗甫登皇位,右正言孙觉建议及早确定“国是”。所谓“国是”,就是指国家的“最高国策”“核心路线”。熙宁元年(1068)四月,神宗先召元老派大臣富弼入见。富弼明知神宗想要有所作为,却答非所问,拿出一套大道理来规劝神宗:“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神宗问与辽、夏应如何相处,富弼回答:“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对于希望奋发有为的神宗而言,富弼的话等于一盆冷水,使他默然无语。

神宗在富弼处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三天后召王安石入对。神宗问王安石“方今治当何先”,王安石回答“以择术为始”,并进而提出“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宋人常以超越汉唐、比肩三代为追求,王安石也正是此意,但他还有另一层含意,就是对所谓“祖宗之法”的不满。“祖宗之法”是宋太祖、太宗建国以后,因应唐末五代以来的弊端而创设的法制,后人把“祖宗之法”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反对一切形式的变革,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因循守成的挡箭牌。王安石并不赞成一切都遵循“祖宗之法”,他在给仁宗的上书中就提出法“先王之政”的口号,所谓的“先王之政”“尧舜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祖宗之法”相对的,本质上是一种托古改制的方略

神宗对王安石“以尧舜为法”的真实意图了然于胸,他对王安石说“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清楚地表明依靠王安石共同实行变革的想法。尽管如此,神宗仍对更改“祖宗法制”心存疑虑,他接着问:“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这个问题是很尖锐的,“祖宗法制”已经行之百年,而且似乎卓然有效,为什么要改变它?王安石于是撰写了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详为剖析。(www.xing528.com)

王安石在奏章中指出,百年无事不是“祖宗之法”的功劳,太平的景象下已经萌生出乱象,改革势在必行。神宗看到奏章后大受触动,他第二天又召王安石入见,说:“昨阅卿所奏书至数遍,可谓精画计,治道无以出此。所条众失,卿必已一一经画,试为朕详见设施之方。”王安石于是详细为神宗讲解改革之法,神宗听后大喜:“此皆朕所未尝闻,他人所学,固不及此。”

朱熹说,神宗聪明绝顶,大臣往往不能领会他的意图,一经与王安石交谈,便有“于吾言无所不说”之意,所以君臣相得甚欢。神宗下定决心,将王安石的变法纲领确立为“国是”。熙宁二年(1069)二月,擢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变法。然而这一“国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并没有达成共识,反而引起大批官员的强烈反对。熙宁三年四月,神宗与司马光对话,神宗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司马光答道:“然。陛下当察其是非,然后守之。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三人共为天下耶?”对变法“国是”的争议,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为日后党争纷攘埋下了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