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宋朝:勤于论相、数置以免

了解宋朝:勤于论相、数置以免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宗频繁更换宰相,引起大臣进言反对。孝宗表面上接受意见,诏曰“所论至当”,但实际上仍我行我素。这种不信任一方面由于他早年间亲见秦桧专权弄势,即位后便引以为戒,以免大权旁落。淳熙六年,孝宗在批示刘光祖策问时大发牢骚:“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者,大将而败军师者,皆未尝诛戮之。要在人君必审择相,相必为官择人,懋赏立乎前,严诛设乎后,人才不出,吾不信也。”

了解宋朝:勤于论相、数置以免

南宋政治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权相的出现,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人相继把持朝政,几乎贯穿南宋政权始终。然而孝宗朝却是个例外,孝宗在位期间,共任用了17位宰相,其中在位最长者7年,最短者不过3个月,平均每人每次仅两年左右。纵观整个宋朝历史,孝宗朝宰相的更替是最频繁的,宰相的平均任期也最短。

孝宗初政时,就已经显现出频繁换相的迹象。隆兴二年,太学生王质上书论道:陛下自即位以来,慨然有乘时有为之志,对宰执陈康伯、叶义问和汪澈都不满意,于是三人相继罢免,以史浩为相;史浩不称陛下意,又拜张浚为相;张浚一无所成,又决定用汤思退;现在汤思退上任已数月,臣料其“终无益于陛下”。王质观察孝宗任相的情形,预料孝宗必不久相,其后果然如其所言。孝宗频繁更换宰相,引起大臣进言反对。乾道二年(1166)九月,司农少卿莫济上奏,指出任用大臣不能持久,则贤能者不能显露其长处,不肖者得以逃避其罪责,当前宰执大臣甚至仅在位数月就被罢免,似乎进退人才太快。孝宗表面上接受意见,诏曰“所论至当”,但实际上仍我行我素。

孝宗之所以频繁换相,根本上源于他对大臣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一方面由于他早年间亲见秦桧专权弄势,即位后便引以为戒,以免大权旁落。另一方面也与太上皇-今上的二元结构有关。在这一结构下,孝宗失去了皇帝原本应该享有的独尊地位,士大夫普遍知道,朝政须由太上皇决断,孝宗不能专擅,言谈行为中便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孝宗权威的怀疑,如汤思退公然要求孝宗以社稷大计奏禀高宗之类。孝宗对于来自臣下的轻视非常敏感,他斥责汤思退“秦桧不若”,也曾对众人抱怨“太上时,小事,不敢如此”。类似的轻忽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便会疏远孝宗与大臣的心理距离,刺激孝宗对大臣产生提防心理。

淳熙六年(1179),孝宗在批示刘光祖策问时大发牢骚:“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者,大将而败军师者,皆未尝诛戮之。要在人君必审择相,相必为官择人,懋赏立乎前,严诛设乎后,人才不出,吾不信也。”孝宗提到的“懋赏立乎前,严诛设乎后”是一种法家思想,以之整顿纪纲当然易见成效,却与宋朝以儒术治天下、政尚宽厚的立国之风大相径庭。孝宗的言论显示,他对宋朝祖宗优礼读书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并没有多少认同,对宰相更是秉持功利主义的态度,防范多于信任。(www.xing528.com)

孝宗时刻提防宰相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他在任命史浩为右相时说:“宰相岂当有朋党,人主亦不当以朋党名臣下,既以名其为党,则安得不结为朋党?朕但贤者用之,否则去之。”表面看来,孝宗对朋党问题似乎采取了超脱、豁达的态度,但他实际上对大臣中任何结党的迹象都十分敏感和戒备,一旦察觉就毫不客气地予以取缔。淳熙中,陈俊卿提醒孝宗,单纯的同乡关系并不一定是结成朋党的条件,一朝宰相一朝臣的做法反而会促成以同乡关系为纽带而形成朋党。他的话从另一方面提醒孝宗,要实现对宰相的控制,还必须掌握宰相同乡的仕途进退,一条新的监督宰相的制度就此产生:进拟大臣时,要在姓名下注明籍贯,“遂为故事”。同时规定不许宰相进拟同乡,因此王淮在相位多年,“林子中亦乡人,八年不得除命”。

孝宗力图使参知政事、台谏官员等成为牵制宰相的力量。秦桧专政时期,执政皆“昏愦无能者”,稍不合秦桧之意,就会被台谏官弹劾罢去。孝宗则支持和鼓励参知政事提出与宰相不同的见解,他对周必大说:“执政于宰相,固当和而不同,前此宰相议事,执政更无语,何也?”台谏官员更是监督宰相的重要人选,孝宗对宰执荐举的台谏官人选怀有极大戒心,乾道年间,左丞相虞允文推荐李颜颖、林光朝、王质为台谏,三人均性格鲠亮,又以文学推重于时,但孝宗却久久没有回应。而近臣曾觌推荐的人却马上赐予进士出身,擢为谏议大夫。淳熙年间,孝宗召王淮、周必大等议事,众人见御案上放着一个黄绫册,上面记录着前任宰执和现任宰执进拟的台谏官姓名。孝宗往往在前任宰执罢去、现任宰执上任后,反而任命前任宰执进拟的台谏官员,现任宰执推荐的人选则暂不考虑,以免宰执与台谏结党。正是用这种办法,孝宗克服了“一相去,台谏以党去;一相拜,台谏以党进”的情况,切断了宰相与台谏官之间互相援引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