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口古镇茶馆:优质地方特色茶叶的代表

碧口古镇茶馆:优质地方特色茶叶的代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茶树健壮,茶芽鲜嫩,质量优良,所加工茶叶经久耐泡,清香爽口,色泽清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清代以来,碧口古镇茶馆林立,为名流雅士、旅客商贾品茗清谈之地,所用茶叶除川茶外,也有自产茶叶。李子坝的茶叶栽培经验,已推广到碧口镇的其他村社,以及中庙、范坝、刘家坪等地,茶叶栽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上升。

碧口古镇茶馆:优质地方特色茶叶的代表

碧口被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这里不仅有国宝野生大熊猫种群栖息地,而且出产品质上好的绿茶。碧口是我国北方高海拔优质茶叶培植区,属典型的高山云雾茶。这里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近1000毫米,山峦起伏,林灌茂密,土质酸性较重,温度、湿度、土壤等极利于茶树的生长。当地3.7万多亩茶园被认定为我国绿色食品茶生产基地。

碧口镇李子坝村交错掩映在山涧、树林、田园里的碧绿茶园,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因茶树健壮,茶芽鲜嫩,质量优良,所加工茶叶经久耐泡,清香爽口,色泽清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碧口境内所产的茶叶中,无论数量、质量还是微量元素含量,李子坝的茶叶皆首屈一指,其产的龙井茶比起西湖龙井并不逊色。石龙沟茶园,堪称后起之秀,其茶园面积、加工工艺、茶叶品质,直追李子坝,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碧口的产茶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县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碧口产茶的传说。传说摩天岭有一玉龙观,观中道人活了300多岁,诀窍就是经常采茶而饮,近乎神仙,至今摩天岭山中仍有郁郁葱葱的古茶树。

碧口茶叶,史书上虽无贡品的记载,但碧口境内自古以来深山密林之中就有野生茶树,人工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清代以来,碧口古镇茶馆林立,为名流雅士、旅客商贾品茗清谈之地,所用茶叶除川茶外,也有自产茶叶。县内乡民,自古以来皆嗜茶如命,饮茶成性,爱茶成风,一日无茶,便一日精神不振,所谓“一杯茶下肚,便解一天疲”。农村多数人家皆有煮茶罐,清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在火塘边煮罐罐茶,喝好饮足后,方才各干其事。

碧口镇李子坝村是全县最早种茶的村,全村9个自然村,其中有个自然村的村名就叫“茶园村”,村后土坎上生长着百余丛野生茶树,一些村民从茶树上采叶煮茶,这些茶树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无独有偶,在碧口地区的中庙乡也有一个村叫“茶园村”。在李子坝的深山密林之中,有数百年树龄的野生茶树,被当地人称为“茶树王”,在碧口地区其他一些乡镇的深山密林中也曾发现野生茶树。这些茶树中的活化石,俨然像一位历史老人,诉说着碧口产茶的悠久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李子坝茶叶生产得到迅猛发展。1955年,县上派干部动员碧口镇碧山沟的农民种茶,并从湖南购来茶籽,无偿提供给农民。文县农业局派茶叶技术员蹲住李子坝,发动农民发展茶树,示范种茶。1957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省上从湖南调进茶籽1500公斤提供给农民,全村试种茶园100亩,茶苗出土后生长良好。从此,李子坝茶园逐年发展。(www.xing528.com)

1964年春,中央、省、地、县抽派专人,组成联合工作组,对碧口片宜茶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宜茶土壤普查。从此,文县碧口片被纳入国家茶叶生产发展规划,李子坝被列为重点之一,当年新发展茶园50亩,1965年种茶80多亩,1967年发展到400多亩,1973年底茶园面积已发展到534亩,到1975年茶园总面积达574亩,人均近1亩。李子坝由于风大低温,不适宜种粮食,为了鼓励农民大量种茶,政府决定减免购粮,公粮交代金,更加激励了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几年之内茶树种植扩展到李子坝周围。1975年,全村交售任务茶1000公斤。自此,国家每年无偿运去化肥。1976年后,每年成倍增加任务茶,农民逐年富足。李子坝以前制茶纯系人工搓制,后来国家投资了揉茶机、烘干机,办起了茶厂,节约了人力,提高了茶叶质量,农民收入增加,成为闻名全市的茶叶专业村。全村所有耕地全都种上了茶叶,茶园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同时建起了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办起了两座现代化的茶厂。

李子坝栽培的多为川北中小叶茶,加工成炒青茶后,色泽苍绿,开汤泡饮,汤色黄中沁绿,味微苦后回甜。该茶含有较多的酚类、维生素咖啡因、生物碱、挥发油等。属馥郁香型,芳香酚类含量大,醇香浓度高,具有清香、色淡、味浓、耐泡等特点,喝后异香满口,回味无穷,冲泡多次,不失其色。李子坝茶已驰名武都、兰州等地。近年茶叶产量虽成倍增加,但仍供不应求。

李子坝的茶叶栽培经验,已推广到碧口镇的其他村社,以及中庙、范坝、刘家坪等地,茶叶栽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上升。继李子坝之后,石龙沟从2003年起,经过15年坚持不懈地打造,建成了全县又一茶叶生产基地,马家山、水蒿坪、剪子坪茶园全都进入了丰产区,茶园面积已发展到四五千亩。很早以前,碧口茶叶就销往甘、川、陕、宁、青等地,名噪一时。碧口茶叶生产,走过历史的长河,迎来新世纪曙光,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县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生产出了一些名牌茶叶,涌现出了一批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办起了一批茶叶加工厂,涌现出了一批茶叶经销企业,促进了茶叶生产。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8.47万多亩,茶叶年产量达68多万斤,社会综合产值达2亿多元。沐浴着21世纪的春风,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正在创造令世人注目的新辉煌,瞄准中国茶市场、世界茶市场,谱写出开发茶产业新的华彩乐章

刘启舒(原载《文县茶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