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善终:关爱生命终点的人

走向善终:关爱生命终点的人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塔斯马病逝时给桑德斯留下500英镑的遗产,他说他将为她开启“一扇家园的窗”。米其尼维兹鼓励桑德斯为生命垂危者开一家自己的安宁院,并建议用为旅人提供避难所的圣人——圣克里斯多弗的名字命名。在安宁院的入口处放置着一块平板玻璃,以纪念塔斯马所说的“窗”。桑德斯于2005年7月14日,在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去世,享年87岁。她用她的传奇人生诠释了生命的美丽,为全世界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人们开启了“一扇家园的窗”。

走向善终:关爱生命终点的人

西斯莉·桑德斯博士英国人,1918年1月22日—2005年7月14日)是一名护士社工,也是医生,她建立了疼痛控制与多方位治疗相结合的现代临终关怀体系,使全世界开始关注并善待生命垂危者。西斯莉·桑德斯博士一生经历了三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奠定和成就了她崇高的事业。

图1-1 西斯莉·桑德斯博士:“我并不想改变这个世界,我只想改变人们忍受的痛苦。”

1948年的她是一名社工,遇见了一名波兰的犹太裔小伙子大卫·塔斯马,塔斯马患上了一种当时无法治愈的癌症。疾病给塔斯马带来的痛苦不安、孤苦无依深深触动了桑德斯。在对塔斯马的照顾中,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在塔斯马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桑德斯经常到医院陪伴他。当她和塔斯马谈论到无法回避的死亡时,她渐渐意识到,“对于患者,我们不仅需要帮助他们减轻疼痛,更需要对他们进行全面细致的照顾”。

塔斯马病逝时给桑德斯留下500英镑遗产,他说他将为她开启“一扇家园的窗”。作为对他们之间爱的延续,桑德斯确立了自己的使命——为生命垂危者减轻所有痛苦。2002年,她在伦敦《每日电讯报》的采访中坦言:“我并不想改变这个世界,我只想改变人们忍受的痛苦。”

图1-2 奠定事业基础的恋爱(www.xing528.com)

1957年,桑德斯在圣约瑟夫安宁院工作时遇见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位恋人,波兰人,60岁的安东尼·米其尼维兹。米其尼维兹鼓励桑德斯为生命垂危者开一家自己的安宁院,并建议用为旅人提供避难所的圣人——圣克里斯多弗的名字命名。桑德斯历经十年努力,于1967年在伦敦郊外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现代安宁院——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St.Christopher’s Hospice),由此开启了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在安宁院的入口处放置着一块平板玻璃,以纪念塔斯马所说的“窗”。虽然桑德斯本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但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接纳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是临终患者真正的家园和避难所。在这里,患者不仅可以得到医学治疗与护理,还可以参加园艺课程、写作课程、做发型、学艺术等。

图1-3 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

桑德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朋友建议,如果她想继续致力于疼痛管理和关爱垂危患者,那么仅仅拥有护士的资格是不够的。于是,33岁的桑德斯,在那个几乎没有女性医生的年代,决定考取医生资格证。经过努力于1957年获得医生资格证,成为第一名以改善生命垂危者生活质量为己任的医生。

桑德斯锲而不舍的事业心及其凄美的感情经历打动了另一名男子——波兰艺术家马里安·波胡兹·什史科,两人陷入爱河。他们结婚的那年,她61岁,他79岁且身体孱弱。她遮住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的外墙,让什史科专心生活、作画。什史科最后病逝于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

桑德斯于2005年7月14日,在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去世,享年87岁。她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来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人学会如何安详地面对死亡。桑德斯让人们积极地对待病危者,不再冷眼旁观死亡。她推进了缓和医学和现代临终关怀理念的发展。“我们必须关心生命的质量,一如我们关心生命的长度”。今天,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访客和学者。

事实证明,桑德斯是一名出色的决策家、医学管理者、精力充沛的募捐人、政论家和狂热的梦想家。她坚信“面对死亡就如同面对生命,二者互相裨益”。她用她的传奇人生诠释了生命的美丽,为全世界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人们开启了“一扇家园的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