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铁路混凝土桥梁桥墩塑性铰区特点

铁路混凝土桥梁桥墩塑性铰区特点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桥梁结构大量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发现桥墩塑性铰主要发生在墩顶和墩底处。在混凝土桥墩塑性铰区,由于剪力产生的拉力增加了受拉区钢筋的应力,进而加速了抗弯能力的降低。然而,国内对桥墩塑性铰区抗剪的研究工作还较为薄弱。

铁路混凝土桥梁桥墩塑性铰区特点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上部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都比较大,在历次地震中都很少遭受直接破坏。对于下部结构,由于基础通常埋置在地下,一旦出现破坏,很难及时发现,修复难度和代价都比较大,因此通常选择桥墩作为延性构件,通过桥墩的塑性变形(形成塑性铰)来抵抗地震作用。塑性铰不同于传统的结构力学中“理想铰”的概念,当构件的某一截面进入塑性变形且能发生塑性转动时,即认为该截面出现了塑性铰。桥墩塑性铰区具有如下特点:

(1)塑性铰能够承受一定的弯矩,当塑性铰区域某一截面的纵筋屈服时,并不能立即使该截面产生破坏,构件仍能继续承载;当荷载继续增加时,塑性铰区的截面能够发生转动,而弯矩几乎保持不变,其他截面的弯矩逐渐增大,直到结构形成几何可变体系。

(2)当地震荷载较大而使得桥墩进入塑性后,在最大弯矩区就会形成塑性铰,该区域截面曲率也会急剧增加。

(3)在已有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灾害记录中,桥墩主要发生屈曲、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剪断、钢筋裸露等震害,其破坏位置大多位于桥墩的塑性铰区域。通过对桥梁结构大量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发现桥墩塑性铰主要发生在墩顶和墩底处。

(4)研究成果表明,塑性铰长度与桥墩的尺寸、内力、配筋以及强度等因素有关,特别是截面有效高度及悬臂长度对等效塑性铰长度影响显著。

(5)规范规定的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基本参照美国和欧洲规范,且塑性铰长度计算结果偏小。基于现有研究表明,随着塑性铰长度的增大,墩顶屈服位移不变,塑性位移增大,墩顶总位移增大,说明我国采用的较小的塑性铰长度,对抗震设计是偏于安全考虑的。

(6)塑性铰区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于箍筋的配置,合理的箍筋配置才能保证桥墩在地震作用下形成塑性铰,特别是对于截面尺寸大、纵筋配筋率低的铁路桥墩,箍筋的配置对于塑性铰的形成至关重要。(www.xing528.com)

(7)根据桥墩的延性设计要求,桥墩在地震作用下将经历较大的反复非弹性变形循环,钢筋混凝土桥墩发生弯曲屈服形成塑性铰后,塑性铰区内裂缝将大量开展,截面发生严重的破坏,从而使截面的抗剪承载力大大降低,当低于桥墩的抗弯承载力时,就会发生塑性铰区内的剪切破坏。这种破坏比较严重,是不可接受的,应当极力避免。

在混凝土桥墩塑性铰区,由于剪力产生的拉力增加了受拉区钢筋的应力,进而加速了抗弯能力的降低。反之,由于弯矩的持续增大,弯曲裂缝的开展降低了截面的抗剪能力。图3.1-1说明了弯剪相互影响的过程。

图3.1-1 矩形截面弯剪耦合作用

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破坏性地震震害表明,现代混凝土桥梁中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具有极高的地震易损性。因钢筋混凝土桥墩剪切破坏导致桥梁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已成为现代桥梁震害的最主要特征。钢筋混凝土桥墩在地震中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将严重削弱桥梁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是导致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的主因。因此,在桥梁抗震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钢筋混凝土桥墩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然而,国内对桥墩塑性铰区抗剪的研究工作还较为薄弱。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针对地震中出现的各种桥梁震害,开展了铁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但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桥墩延性设计、抗剪验算等问题仍存在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而我国公路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则直接引用了国外规范的相关公式,其适用性难以评价。美国三大规范(ATC、Caltrans和AASHTO)均采用了基于残余抗剪强度概念的理论模型,但关于塑性铰区抗剪能力的计算公式则各不相同。欧洲Eurocode 8规范同样采用了残余抗剪强度概念,主要考虑了混凝土、纵筋及箍筋的材料性能对残余剪切强度的影响,并对不同截面形式(矩形、圆形)提出了不同的抗剪强度计算方法。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一般是针对规则桥梁的低墩,桥墩在设计和抗震验算时,将其简化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或者单一振型为主的多自由度体系,基于截面的弯矩-曲率分析和静力推倒分析方法确定桥墩位移延性能力,再根据抗弯能力或规范公式计算得到截面的抗剪能力,没有考虑高阶振型对桥墩位移延性能力、抗剪能力等的影响,也没有考虑P-Δ效应等对抗剪能力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