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成语里的中国通史》让你了解中国历史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成语里的中国通史》让你了解中国历史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一语,是说兄弟之间的关系密切,正像唇齿相偎相依一样,但也免不了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然而在遭遇到“外侮”的关键时刻,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第四章亦四句,召穆公只引前面两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有专家指出,在“阋于墙”与“外御其侮”之间没有任何的过渡,一气呵成,情绪与行为的转换在顷刻之间,有力说明了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是兄弟,就得团结一致共同“外御其侮”。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成语里的中国通史》让你了解中国历史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一语,是说兄弟之间的关系密切,正像唇齿相偎相依一样,但也免不了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然而在遭遇到“外侮”的关键时刻,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后来,亲历了分封制全过程的周召穆公把兄弟情谊升华为兄弟之邦的情谊,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重要的历史记载:“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分封之后,原同为文王、武王、周公子孙的诸“兄弟”们各自到自己的封国去履职了,这时老臣召穆公忽然产生了一种恐惧,即所谓“思周德之不类”,怕只怕的是兄弟之情是否能长久保持,怕只怕的是汤武革命时的那份初心是否能永存。于是,他就把周宗族子孙召集到成周,一起在那里共同诵读那首广为流传的《常棣》诗。这首诗共八章,召穆公着重要子孙们记住第一章和第四章。

第一章凡四句,召穆公全引了。“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前两句诗人以常棣花(华)比兄弟,这种花常常是两三朵并蒂而开,相依相偎,十分亲密,如把它们分开,那花就枯萎了。由此引出后面两句,凡今的天下之人中,没有比兄弟更亲的了。钱钟书先生论及《常棣》时说:“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也,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钱钟书论学文选·管锥编》)(www.xing528.com)

第四章亦四句,召穆公只引前面两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有专家指出,在“阋于墙”与“外御其侮”之间没有任何的过渡,一气呵成,情绪与行为的转换在顷刻之间,有力说明了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是兄弟(包括兄弟之邦),就得团结一致共同“外御其侮”。

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一种经济制度和村社制度,大约至少推行了数百年之久。井田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普天下的民众的基本生活消费有了着落。到孟子时井田制已破坏殆尽,出现了种种社会弊端。孟子主张“夫仁政自经界始”,认为只有恢复了井田的“经界”,才足以让黎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