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咄咄怪事:桓温与殷浩的争斗引发东晋朝廷内部矛盾

咄咄怪事:桓温与殷浩的争斗引发东晋朝廷内部矛盾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咄咄”是表示吃惊的声音。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语出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因此,桓温和殷浩的两股势力开始令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桓温以豪杰自许,经常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以此排解情绪。但是他隐居而不避世,十分关心国事。

咄咄怪事:桓温与殷浩的争斗引发东晋朝廷内部矛盾

“咄咄”是表示吃惊的声音。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语出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殷浩(303—356年),陈郡长平县(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早年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富有美名,他酷爱《老子》《易经》,并能引经据典谈得头头是道,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后受会稽王司马昱征召入朝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当时桓温的势力因消灭成汉而逐渐坐大,司马昱为和桓温抗衡,开始有意栽培殷浩,令其参与朝政。因此,桓温和殷浩的两股势力开始令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王羲之、荀羡等人纷纷给殷浩写信劝其不要介入纷争,但殷浩一概不理。由于当时晋朝统治集团上层闹分裂,将领之间相互猜忌,加之北征后秦失利,最后殷浩还是被撤了职。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温上表列举殷浩的罪行,将殷浩废为平民,并将他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桓温曾经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与你交往非一日,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做我自己。”桓温以豪杰自许,经常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到殷浩废为平民后,桓温对别人说:“年幼时,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抛弃离开,殷浩就上前捡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温又对郗超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至有今日。”

殷浩虽然被罢黜流放,但他自尊,有骨气,从来没有在人面前说过半句怨言,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他依旧不停地谈道咏诗,即使是自家亲人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被流放的悲伤。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以此排解情绪。殷浩有一个外甥,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于谈吐,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夸夸其谈,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独特的见解,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很不高兴地批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www.xing528.com)

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一年后回京,殷浩送他到河边,吟咏了曹颜远的诗道:“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其意是说,富贵时素不相识的人都会前来巴结你,贫贱时亲朋好友都会疏远你,殷浩是一个硬汉子,当他吟罢这首揭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现象的诗时,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泪下。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准备写回信,由于殷浩太重视这封信,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纸张又闭合,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感到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这也正是“咄咄怪事”。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可是,青壮年时代长期隐居于会稽郡的东山(今浙江上虞),与王羲之、刘真长等文士一起谈文论道,进修书画才艺。他不愿与世俗的腐朽官僚一起“共享富贵”。但是他隐居而不避世,十分关心国事。当谢安得知北方的前秦屡扰晋境时,晋穆帝升平四年(360年),40岁的他突然宣布“出山”,史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