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下踏歌图》:揭示巍山古建筑群的独特魅力与舞蹈文化

《松下踏歌图》:揭示巍山古建筑群的独特魅力与舞蹈文化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松下踏歌图》在巍山县巍宝山古建筑群文昌宫内。据专家考证,《松下踏歌图》壁画主要为庆祝巍宝山龙潭殿修建完成,记录踏歌活动而作,绘于乾隆四十年7月。整幅《松下踏歌图》布局饱满,线条明快,动作形象,画面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间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松下踏歌图》为研究200多年前的舞蹈和服饰文化提供了直接的图片素材,也是民族团结的鲜活记载。

《松下踏歌图》:揭示巍山古建筑群的独特魅力与舞蹈文化

松下踏歌图》在巍山县巍宝山古建筑群文昌宫内。文昌宫又名龙潭殿,因院落中有一潭清澈见底的“龙池”而著名,龙池中建有一座精巧古朴的文龙亭,亭的四周沿水面以上有八幅壁画,《松下踏歌图》便是八幅壁画中最有价值的一幅。

文龙亭清代《松下踏歌图》壁画

《松下踏歌图》绘制于清代,真实记录了彝族先民朝山打歌的欢乐情景。壁画人物栩栩如生,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仍然清晰,色彩鲜艳、明亮。

踏歌又称打歌,是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较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无论婚丧嫁娶、吉庆佳节、生孩竖柱、街子庙会,人们都会踏歌起舞,用歌舞来庆祝美好的日子,用歌舞来纪念对亲人的思念。彝族打歌的历史比较悠久,据唐《蛮书》记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用相呼召”。清《蒙化府志稿》所述:“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踏歌的场景。(www.xing528.com)

据专家考证,《松下踏歌图》壁画主要为庆祝巍宝山龙潭殿修建完成,记录踏歌活动而作,绘于乾隆四十年7月(1759年)。画长约1.2米,宽约1米,是云南发现最早的古代踏歌图。画的上端是一棵苍劲的古松,古松上有几个松包,远景为青山明月。画面共描绘了40位人物,主体是34位着少数民族服饰舞蹈者;人们围成一个大圆圈,抬左脚跳跃,男的大多头戴斗笠,身穿无领对襟衣裳,外罩长袍,脚穿云头鞋,成年女性头上盘着黑色或蓝色的包头布,上身穿绿色的套袖衣和金黄等颜色的无领褂,下身穿宽裤子,腰系有花边的围腰;圆圈的中间3人,1人手执竹笛伴奏,2人捧葫芦笙跳跃,如同今天打歌的情景;画的外围则是三位观者,1人立于山边,1人怀抱四弦琴,1人手舞折扇,似乎在合着踏歌者的节拍观赏踏歌。

整幅《松下踏歌图》布局饱满,线条明快,动作形象,画面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间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特别是画面中的舞者,以传统绘画的水墨为主,墨的深浅不同表现了舞者服饰的不同,辅之以朱磦、藤黄等色,寥寥几种颜色,展现了清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特征。画中的40人,或立或舞,或跳或唱,或观或奏,动作尽管不同,但整幅画面欢乐的主题却洋溢在每个舞者的身上。《松下踏歌图》为研究200多年前的舞蹈和服饰文化提供了直接的图片素材,也是民族团结的鲜活记载。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松下踏歌图》摹本,1983年曾经参加在北京展出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展览,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之后曾赴法国巴黎展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