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特征与独特魅力

中国旅游文化:特征与独特魅力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文化综合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它内涵上的糅杂性。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民族性是旅游文化的独特个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所在。我国东西、南北之间在地形、气候、生物、历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旅游文化的地域性特色非常明显。这些由不同区域、不同空间而形成的差异,无疑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增加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中国旅游文化:特征与独特魅力

旅游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由于内容的博杂,其特点也就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综合性

首先,旅游文化种类繁多。它不仅包括与旅游过程中吃、住、购密切相关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美术等,还包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

其次,旅游文化表现形态多样。旅游文化既有物化形态十分明显的文物古迹、美术作品,也有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比如,通过分析一幅图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风格,还可以从中窥见典型的人文心理世界;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尊关公塑像向游人介绍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信仰标准。

旅游文化综合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它内涵上的糅杂性。一个民族的旅游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或综合了古今而博大精深,或杂糅了中外而独具特色。例如,中国的佛教就不是古印度佛教的简单移植,而是大量吸纳了中国儒、道思想观念,因而经过改造的佛教便具有相当显著的中国特色。由中国向朝鲜、日本输出的佛教也并非古印度佛教,而是典型的中国佛教。这就是说,朝鲜和日本佛教的根在中国而非印度。

(二)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的民族性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和共同心理素质在旅游文化中的体现,也是与其他民族旅游文化的差异所在。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例如,从旅游性格上看,中国旅游者大多比较内敛稳健,西方旅游者大多比较外向和具有冒险精神;中国人旅游注重内心感受,而西方人钟情于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探求;中国人倾心于旅游的道德塑造,且富于人文情怀,而西方人则看重旅游的求知价值,充满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内部,又有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差异。例如,土家族喜欢住吊脚楼,而藏族人喜欢住碉楼。民族性是旅游文化的独特个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所在。抹杀或者对本民族的特色视而不见,不仅不利于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对外族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性是旅游文化的“灵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美国游客到中国旅游,住进了某大城市的星级酒店,房间布置豪华精美,极富西方特色,但客人一觉醒来,却不知自己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用早餐时,他看到中式餐厅雕梁画栋、描龙绘凤、古朴典雅,便向总经理要求把他的床放到餐厅来,他要在餐厅过夜。

(三)地域性

作为文化复合体的旅游文化,是众多特定地理范围空间的文化产物,不论是历史传承还是空间移动扩散,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尽管从历史上看,人的地域行为的历史过程可远溯至游牧生活时代,地域行为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进化史中,人们喜爱并且不愿离开自己及种族生活的地域。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因而世界上才有两河流域文明、玛雅文明、古希腊文明、尼罗河文明。我国地域广袤,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多彩,特色突出。我国东西、南北之间在地形、气候、生物、历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旅游文化的地域性特色非常明显。大体上,我国在人文景观方面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汉族文化为特色,西部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东部是汉族的发祥地和集中分布区,数千年来,汉族兼收并蓄,创造了汉字、汉语、汉医、汉药、汉服等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并使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尤其是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等,自然条件差别大,加上民族构成不同,所以西部在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以及食、穿、住、行、乐等方面与东部有很多不同。这些由不同区域、不同空间而形成的差异,无疑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增加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知识链接

地方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如何注重其旅游文化的地域性?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要求它注重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体现,设计与突出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文化的地域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组社会中的一套文化特质和文化集结的组合,一种文化就是在一个地方共同体群落中发现的文化规划的聚合。因而,区域文化的亚文化特征,在诸如中国的华南、西北、东北或一些城市地区,都可以见到。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地设计,唯我独优地发挥地域之长,较好的例子有哈尔滨的冰雕旅游、吉林市的雾凇旅游,以及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和六艺城的儒家始祖遗址及春秋文化的开发。不论是自然景观(冰雪、雾凇)的改造还是人文景观的加工利用,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有利于扬长避短,满足旅游主体追求殊异的旅游审美期待。(www.xing528.com)

(四)传承性

传承性是从纵向、时间角度而言,与旅游文化地域性的横向、空间角度相对应。任何文化景观都是人类文化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文化沉积,也说明了旅游文化有自身的文化层,是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旅游文化的传承性,可以说体现在物质层面上的、制度层面上的和观念层面上的都有。

从旅游文化物质层面说,现存的自然景观,如名山草地、海洋湖泊一般都带有人类旅游文化的印记,人类把自身的烙印打在这些自然物上面,使后来的旅游主体不是从零出发欣赏自然美。现存的人文景观,既有古代社会留下的遗址胜迹,又有在古代建筑风格样式等影响下陆续构建的仿古建筑,凝结着古代旅游观赏心理。

从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说,历史上陆续产生的旅游文化传统规则,仍不同程度地为后人所效法、运用。例如,古代中国的记述山水名胜的书籍,自《禹贡》《山海经》始,到《水经注》、《方舆胜览》等,从《洛阳伽蓝记》到《茅山志》,以及旅行名著《法显传》《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保存了古人旅游的一条不成文的制度。又如英国旅行代理商托马斯·库克开创的团体旅游和旅行业务,也作为一项不断发展的制度而体现特定旅游思想,为人们广泛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和增加。

从旅游文化的观念层面说,有不少宝贵的旅游文化观念仍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也有不少未必值得继承的相关观念影响着人们:如古代中国与西方都有的修身旅游观,如相沿至今的宗教朝圣旅游观,如古代中国视异域为夷邦的旅游观等。

旅游文化的传承性虽不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在现代旅游文化观念支配下的人类,却应该并且能够摆正对传统的态度,兴利除弊,推陈出新,在对各种旅游文化要素的选择、吸纳与加工融合中继承人类各民族的精华,从而开拓旅游文化的新视野

(五)时代性

如果说我国古代旅游文化具有农耕经济条件下求稳、内向、保守等特征(如汉族明清古居民外实内虚、高墙围合等),近现代旅游文化则是在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开放性、流动性的延伸(如西餐开始进入中国是“西餐西食”等)。那么,当代旅游文化则具有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前所未有的国际性、融合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以及个性、开放、活力的风格(如当下既有“中餐中食”“西餐西食”,更有“中餐西食”“西餐中食”)。

从旅游主体构成看,古代主要是帝王将相、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上层贵族,现代则是普通大众,时代性特征同样非常明显。对于同一旅游客体而言,由于旅游审美的标准不同,古人可能并不视为美景的景观,而我们现代却有可能赞不绝口。

(六)体验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旅游者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受到文化氛围,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旅游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的概念,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观念性的,而是感性的、直接性的。旅游者的消费和审美活动都是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感觉,全方位地调动人的感官系统去感受旅游环境的各种信息,获得美感享受和美感刺激,愉悦身心。旅游者对外部世界的接受功能,完全是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而实现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例如,我们没有到敦煌莫高窟之前,对它的了解是非常抽象的,只知道它是古老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宝库。当我们深入到大漠深处的莫高窟时,感受到两种震撼:为在干旱、荒凉的戈壁沙漠,竟然保存着这么一座精美辉煌的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佛教艺术宝库而感到骄傲;同时,我们通过参观亲眼看到,在许多艺术洞窟里,还留下20世纪初西方艺术强盗们明火执仗地掠夺中国文物的痕迹,感到非常气愤。我们还看到,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家们忍受着艰苦与孤独在荒漠中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而深受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